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39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和土壤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建立了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 2个主要功能模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土壤 作物系统氮素运移 .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作物氮含量的影响 ,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的动态模拟 .  相似文献   
342.
南京地区农业耗水量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采用Penman-Montieth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潜在蒸散,建立了本地区农业耗水的物理模型,计算了南京地区历年的农业用水量,并根据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反映农业用水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该地区历年农业用水量变化及其用水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农业用水量的因素和该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南京地区农业用水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面积和各类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同时也受当年气候状况的影响。南京地区多年的农业用水效率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最后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3.
木质素拌种对作物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秀英  马瑞霞  曾文  华晓燕 《环境科学》1995,16(4):42-45,48
我国每年中小造纸厂作为污染物排放掉排放掉的木质素有300万t以上,不仅使大量资源成为废物,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在农业上用木质素作为拌种剂,通过砂培,土培和田间小区试验确定了木质素的使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pH为7.8左右,大田试验条件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拌种可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系发展,增加有效分蘖数,能提高抗旱,抗病虫能力,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和公  相似文献   
344.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新农药单甲脒对棉花,大豆种群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甲脒对作物种群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因浓度和作物种类不同,与对照比较,1000倍稀释液处理的棉花,大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都高于对照,有促进作用;10倍处理的棉花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而大豆生物量50倍已明显低于对照,单甲脒对作物生产结构的影响,1000,500,100倍处理的棉花,有一定程度促进作用,以500  相似文献   
345.
环境材料对作物吸收重金属Pb、Cd及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金属固化是原位修复污染土壤和减小作物吸收污染物、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单个环境材料(煤基营养材料HA、高分子保水材料SAP、煤基复合材料FM和吸附性矿物材料FS)及复合材料对作物(玉米、大豆)生长及其对土壤重金属Pb、Cd(土壤Pb≤150mg·kg-1、Cd≤10mg·kg-1)吸收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能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单个环境材料及复合材料处理较对照能明显减少作物对土壤重金属Pb、Cd的吸收量,并促进作物生长.除个别处理外,大部分处理下玉米地上部分的重金属Pb、Cd吸收量较对照减少51%~71%和66%~84%;所有处理下大豆地上部分的重金属Pb、Cd吸收量较对照减少54%~76%和33%~58%.实验还证明,所用环境材料对重金属Pb、Cd有一定的改良效应,并对土壤pH、EC、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养分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相较而言,高分子保水材料SAP及其复合材料F3(FM+SAP+HA)、F2(FS+SAP+HA)能明显降低玉米和大豆对土壤重金属Pb、Cd的吸收量,具有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46.
以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茨城大学农学部田间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农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2004年5月、10月和2005年5月、10月)对农田采取旋耕、梨耕和免耕处理,并在每一耕作处理区分别种植黑麦(Secale cereale L .)、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 Roth)和杂草(休闲处理对照区),来研究覆盖作物及耕作方法对土壤中真菌生物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免耕处理区,覆盖黑麦、毛野豌豆和杂草的土壤表层(0~10 cm)中,其真菌的牛物量均分别高于相应覆盖物的深层土壤(10~30 cm)中真菌的生物量,并且覆盖黑麦的土壤表层中真菌的生物量比覆盖毛野豌豆的高很多,在2004年5月和10月测得的土壤表层中,覆盖黑麦的真菌生物量分别是覆盖毛野豌豆的1.2和1.8倍,在2005年5月和10月,分别是1.6和1.2倍.对旋耕和梨耕处理区,在不同深度的土层和覆盖物的条件下,真菌生物量均没有明显变化.从上述结果,不同的耕作方式和覆盖不同的作物都会影响土壤中真菌的生物量,并且,免耕和覆盖黑麦相结合,对土壤表层中的真菌生物量影响最为显著.另外,在不同的土壤层之间,表层中的真菌生物量要高于深层土壤.  相似文献   
347.
以焦作矿区演马矿煤矸石堆放场周围农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对玉米中苯并(a)芘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矸石堆周围布设三条采样线采集玉米样品,玉米样品经提取、浓缩、净化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中苯并(a)芘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玉米作物叶子中苯并(a)芘污染水平较高,达46.7%,茎和籽均未出现苯并(a)芘污染现象,且玉米各部位苯并(a)芘含量与距矸石堆距离呈反比.进一步指出矿区企业应加强对周围环境生态的预防保护,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8.
以某硫酸厂因突发污染事故,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损一案的调查处理为例,提出大气纠纷处理程序是:根据农作物受损特征,确定是否属于大气污染,对受损农作物进行有离的理化分析,确定污染因素:对污染日气象资料和相关厂家生产状况分析,确定造成农作和员的污染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调解和处理。  相似文献   
349.
运用中国30个省份1990~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作物多样性视角,采用CDI和d等作物多样性指数,考察了农业种植结构对农业产值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多样性与农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当前中国非优势作物(比较优势较弱)多样性偏高,对农业产值产生抑制作用,非优势作物多样性每增加1个单位,农业产值将减少1.5%;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正向作用,非优势作物多样性每增加1个单位,农业面源污染将增加1.3%。而区域优势作物多样性的增加对农业面源污染有较大的抑制效应,优势作物多样性每增加1个单位,农业面源污染将减少1.5%;作物多样性对种植业产值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指数的提高有负面影响;在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背景下,减少作物多样性种植有利于农业产值的提高;当自然灾害较严重时,作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农业产值的增长。因此各区域要立足于本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减少比较优势较弱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增加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以提高农业收入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民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绿色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50.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拉氏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表现出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迁移和扩张的趋势。拟柱孢藻过度繁殖引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其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的大量产生。这种蓝藻毒素水溶性很高,可长时间停留在水体中,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国际上对CYN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日趋广泛,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介绍了CYN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总结了CYN可能对水生生物、土壤作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对相应的致毒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