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81.
为促进沿海合理营林和碳库平衡,基于对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研究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含量、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56.08-482.68、431.89-464.90、472.93-505.10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和相同器官不同树种之间的碳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分间乔木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32.89 t/hm^2)〉纹荚相思(31.33 t/hm^2)〉尾巨桉(30.20 t/hm^2),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均以树干(10.92 t/hm^2、10.36 t/hm^2、15.00 t/hm^2)最大,分别占各自乔木层碳储量的33.20%、33.06%、49.67%;地被层(包括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表现为尾巨桉(6.42 t/hm^2)〉纹荚相思(6.19 t/hm^2)〉木麻黄(4.57 t/hm^2),其中凋落物层碳储量均远远大于草本层碳储量;土壤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8.02 t/hm^2)〉纹荚相思(7.31 t/hm^2)〉尾巨桉(6.42 t/hm^2).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木麻黄(45.48 t/hm^2)〉纹荚相思(44.83 t/hm^2)〉尾巨桉(43.04 t/hm^2),且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乔木层〉土壤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因此,滨海沙地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效益无显著差异,纹荚相思、尾巨桉和木麻黄都是很好的固碳树种.  相似文献   
82.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苏北杨树产区相似立地条件下,不同种植代次的杨树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和其叶片N、P、K3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年生林树高、胸径和材积从第三代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第二代4年生林生长较快,第三代林生长势与第一代大致相同。随栽植代数增加,7年生、10年生林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呈下降趋势,7年生林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受连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生林叶片营养元素受代次增加的影响未显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3.
《世界环境》2012,(5):58-61
我们能否在不毁林的情况下实现100%利用可再生能源?"森林零争砍伐和零净退化"将通过影响生物能源作物、速生人工林用地、现有天然林和半天然林的木材供给量,来影响全球能源市场和政策。作为是未来能源供给不可或缺的部分,生物能源正在得到推广,但这仍存在较大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84.
燕山北部山地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生物碳贮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碳汇功能的差异,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两种林分的生物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18、28 a生杨桦天然次生林总生物碳贮量分别为27.33、35.77、46.13 t/hm2,9、13、3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别为21.97、34.14、55.62 t/hm2; 0~13 a,14~18 a,19~28 a杨桦林生物总碳贮量的年碳积累速率分别为2.10、1.69、1.04 t/hm2, 0~9 a,10~13 a,14~30 a落叶松林分别为2.44、3.04、1.34 t/hm2;华北落叶松单木生物量增长速率明显高于白桦和山杨,在10~25 a的年龄段,落叶松生长速度是白桦、山杨的1.63~5.83、2.26~7.87倍;华北落叶松的BCEF(生物量转化和扩展因子)和BEF(生物量扩展因子)随年龄和胸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白桦和山杨的两个参数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得出结论,在燕山北部山地,与杨桦天然次生林相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表现出更强的碳吸存能力,该地区大面积的华北落叶松幼、中龄林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同时,使用生物量碳计量参数时应考虑树种、林龄和胸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85.
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与分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和分配及其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分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次序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以N,Ca或K最高,其次是P,Mg最低。8、14和28年生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574.79、833.21和1214.11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占92.87%、86.74%和85.88%,林下植被层依次占2.02%、2.99%和4.62%,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依次占5.11%、10.27%和9.50%;乔木层均以N或Ca积累量最多,Mg最少;秃杉人工林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8年生和14年生以树叶和树枝为主,逐渐转移到28年生以干材和树皮为主。3个林分年龄秃杉林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5种营养元素总量分别为8.97、6.40和4.21kg,其中对N或Ca的需求量最大,Mg最少。  相似文献   
86.
随着四川省林权制度改革的提出,高速路域人工林经营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探究不同营林措施对人工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可针对性提出林分管理措施建议,使其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针对人为活动干扰较为强烈的成都绕城高速路域杨树人工林,采用典型样地法,开展不同营林措施(林下种植、翻耕、割灌、弃耕与对照)对人工林群落结构、林下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on优势度指数H′、物种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212种,隶属于86科159属.植物科属种数量变化规律均为草本层>灌木层.(2)与自然对照样地对比,其余营林措施都会阻碍小径级、小高度级的乔木生长,而割灌和弃耕有助于大径级、高度级乔木生长.(3)在灌木层中不同的营林措施下,H、D和Jsw均有所降低,其中割灌和弃耕措施影响最为显著.在草本层中,翻耕处理能提升物种多样性,林下种植对物种多样性影响不显著,而割灌与弃耕显著降低了H、D与Jsw.(4)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指...  相似文献   
87.
库布齐沙漠人工防护林林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库布齐沙漠东北缘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对库布齐沙漠防风固沙林林下枯落物及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防风固沙林下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差异,以期为库布齐沙漠防护林的建设与养护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杨树(Populus popular)林的枯落物蓄积量高于同期沙柳(Salix psammophila)林、沙枣...  相似文献   
88.
论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利弊及对策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随着杉木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而炼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国家“七五”攻关子课题《炼山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影响机理及计量评价研究》连续10a定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炼山对采伐剩余物、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杉木生长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同时对炼山利弊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变革传统杉木经营制度、可持续利用南方山地资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森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具有全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选择具有长期观测数据的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9种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特征(人工林8种,林龄范围为25~32 a: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樟树林、杉木+火力楠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火力楠林;天然林1种,平均林龄为63 a:红栲+青冈+刨花润楠林)。结果表明:1)磨哨林场生态系统碳密度平均为261.61 t/hm2,固碳能力较高,其中,马尾松+木荷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林两种人工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天然林位于第5位;2)乔木层和土壤层是磨哨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占98.23%,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贡献较小;3)乔木层中树干部分的碳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根和枝,皮最小;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比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碳密度占整个土壤层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90.
黄土高原人工林土壤水分效应的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提高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成效,依据天然植被呈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地带人工林与天然植被对土壤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地带的人工林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和干化层现象,其严重程度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典型草原带。森林带的水分条件可满足林木成材对水分的需求,林木采伐后土壤水分可得到很好恢复;森林草原带可满足10龄以下林木生长对水分需求,10龄以上林分的水分亏缺严重,林木采伐后土壤水分恢复进程缓慢;典型草原带不能满足人工林生长对水分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地带性水分条件相适应的人工林草植被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