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6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通过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19户村民诉高某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审理经过,探讨代表人诉讼制度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运用,指出在实践中还要注意对于环境生态利益等公益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2.
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宜州市怀远镇河段水质出现异常,河池市环保局在调查中发现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镉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约80倍.环保专家估计此次污染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波及河段约300公里.镉污染已造成龙江河宣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不同规格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涉及养殖户237户,网箱758箱.  相似文献   
23.
环境权是公民的法定权益,通过诉讼的途径和机制排除环境侵害是最为有效和可取的。本文正是在分析了环境侵权的种类及特点的基础上,对环境侵权提起公益诉讼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建立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4.
搭"顺风车",即是通常所说的"搭便车",属一种典型的生活互助行为,既体现了司机"学雷锋,做好事",也给搭乘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现实中却有一些司机最终帮了倒忙——使搭乘人因车祸导致损害。对此,搭乘人应找谁赔偿呢?司机有过错,应当承担责任【案例】2012年5月21日,顾斌驾车经过一个路口时,见老同学宫雯向他招手示意要求搭"顺风车",遂欣然同意。途中,顾  相似文献   
25.
环境侵权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侵权行为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中国目前尚缺乏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关立法也不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环境侵权救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拟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完善中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6.
环境侵权损害往往是严重的社会性权益损害。环境损害的受害人不仅应该从加害人处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损害赔偿,基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社会性,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受害人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途径获得补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财务保证制度、行政补偿制度等都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使受害人及时充分地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27.
2009年12月26日,《侵权责任法》颁布,其中关于环境污染责任虽然仅有4个条款,但它是在总结近些年环境侵权案件面临法律问题基础上形成。为更好地维护公众环境权益而制定的。  相似文献   
28.
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常常发生,环境侵权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侵权形式。而通过法律规制环境侵权行为,保护人们的环境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相似文献   
29.
孙宇 《环境保护》2016,(23):53-56
在司法实践中,噪声污染侵害案件的请求权基础有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还有侵权请求权,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官对于请求权基础的选择都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一起噪声污染案件的请求权的性质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指出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当事人应根据受到损害的权益的性质、权益受损的程度提出恰当的权利主张、选择合适的法律规范依据解决噪声侵害纠纷。  相似文献   
30.
陈雅楠  杨帆 《环境保护》2016,(13):58-62
在因环境问题导致的侵权案件中,原被告之间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信息不对等,往往会导致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外环境侵权案件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阐释了我国环境侵权案件因果关系证明制度的转变,建议在我国的环境侵权案件中可以引用部分因果关系学说理论,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推动环境诉讼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