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5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269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51.
枯水径流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枯水径流发生的时间、频率分布、趋势和周期分析等,但从研究现状来看,处在丰水地区的广东省对枯水径流时间演化规律的研究还十分少见,因此文章根据广东省枯水所具备的特点,选取枯水径流发生时间和频率分布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1956—2000年广东省境内8大水系上各控制站点的最小月径流量,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各站最小月径流量发生时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出现最小月径流量的大多数月份是2月,占总统计月份数的32.3%,其次为12月、1月和3月;其次选取较为典型的西枝江流域九洲站1959—2002年44年间的实测径流最小日流量资料,分别采用两参数对数正态、P-Ⅲ型、对数P-Ⅲ型和耿贝尔型四种分布曲线进行适线,结果表明,P-Ⅲ型最为符合年最小日流量频率分布。  相似文献   
652.
选择武汉近郊一中型浅水湖泊——严东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2个柱状沉积物的总氮、总磷、生物硅含量测试。结果表明:严东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生物硅含量总体均有所上升,而总磷近代含量有所下降。近代以来,硅藻的生长消耗了水体大量的硅与磷,表现为生物硅含量的显著上升,严东湖的营养程度有所上升。硅藻的生长与沉积影响到湖泊的沉积系统与过程,使营养盐比例与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严东湖水体出现硅限制。  相似文献   
653.
选择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武汉东湖作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对其中4个子湖湖心的沉积物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氮、总磷与生物硅含量。结果表明:对照东湖沉积速率(约0.33 cm·a-1),在底层41~50 cm(1860—1890年)与31~40 cm(1890—1920年),东湖4处子湖氮、磷、硅基本为湖泊自然沉积;在中层21~30 cm(1920—1950年),人类活动有所增强,沉积有所变化;表层沉积物0~10 cm(1980—2010年)、11~20 cm(1950—1980年)中氮、磷、硅沉积普遍上升,这一时期对应着东湖人类干扰活动的普遍增加。对东湖4个子湖的沉积物氮、磷与硅的对比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增加了对东湖氮、磷的排放,促进了东湖硅藻的生长及硅的消耗,东湖不同子湖之间氮、磷、硅的沉积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54.
本文论述了赣东北中生代火山岩中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在不同岩性岩相及时空上的分布规律:潜火山岩中Au、Ag、Cu、Pb、Zn平均含量高于火山岩,尤以中酸性岩中较高,Ⅰ,Ⅱ旋回高于其他旋回。稀土元素由Ⅰ向Ⅱ旋回,由扬子地体向华夏地体,由爆发相向溢流相、潜火山岩相,由偏基性向中酸性岩演化;稀土配分模式是“L”型,火山岩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655.
根据2015—2020年中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PM2.5小时浓度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探索了中国PM2.5浓度与异常的时空演化及其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2.5污染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空间上存在明显集聚特征. PM2.5浓度较高的站点通常位于华北地区,其次是华中、华东北部,而PM2.5浓度较低的站点通常位于青藏、华南南部和西南南部地区,特别是华南沿海区域.两个ENSO期间,夏季,全国各区域厄尔尼诺年(2015年和2018年)PM2.5平均浓度高于拉尼娜年(2017年和2020年);冬季,北方大部分区域,除ENSO II内蒙古和青藏地区以外,厄尔尼诺年PM2.5平均浓度也高于拉尼娜年,但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结果相反,表明ENSO对我国冬季南北方PM2.5污染的影响可能相反.回归分析表明,华北、华东...  相似文献   
656.

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协调状况及演化规律,对制定或修改其生态绿色一体化及高质量发展的规制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土地利用解译及统计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测算长三角一体化区域2005—2020年生境质量和开发强度指数;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间协调状况进行考察;采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二者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开发强度指数由2005年的0.38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3 3,生境质量由2005年的0.504 9降至0.493 7;二者间协调度由2005年的0.663 3攀升至2020年的0.788 6,多年均值为0.734 7,处于中度协调状态;二者间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演化关系,“十四五”期间,其轨迹仍处于抛物线左半支,开发强度与生境质量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生态绿色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将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657.
热水活动在岩石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热水作用的动力学类型主要有深部岩浆作用、碰撞挤压作用和沉积物自生高压脱水作用。根据热水成矿的特点,在传统的三种成矿作用分类范围之外列出热水成矿作用,并进行了次级分类。我国南方主要发育有四期热水沉积作用.其特征是:在演化方式上从震旦纪到二叠纪有从沉积作用向交代和充填作用演化的趋势,在元素组成上有从稳定元素向活泼元素演化的趋势。在时空分有模式上,热水沉积矿床主要发育于张性构造背景中裂陷盆地充填层序碳酸盐岩向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这个过渡时期正是盆地演化到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强烈交换的时期,也是盆地海平面最高、陆源物最少的时期,同时由于盆地沉积基底碳酸盐岩的较早因此共产生裂隙和层间空隙,有利于形成热水集中供给的通道。  相似文献   
658.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分别为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Ohmoto)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总联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推导出水岩交换过程中流体氢、氧同位素演化的一般性协变方程并进行了理论模拟,认为成矿流体以燕山晚期一第三纪的加热大气降水或建造水为主。  相似文献   
659.
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过程是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铁氧化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古菌,依据生长环境及电子受体情况可将其分为四类:嗜酸铁氧化菌、中性微氧铁氧化菌、中性厌氧光合铁氧化菌和中性厌氧硝酸盐还原铁氧化菌。铁氧化微生物驱动着环境中C、N、O、S等生源要素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目前已经阐明的微生物铁氧化电子传递机制都有着一个共同范式,即亚铁都是在外膜细胞色素上被氧化,细胞从亚铁获得电子,由细胞外膜经周质电子传递蛋白,而后传递至细胞内膜各蛋白上,用于电子受体还原或固碳。现代环境中铁氧化微生物的研究已被广泛运用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环境污染修复、新材料合成及生物浸矿等领域。铁氧化菌的分离鉴定、铁氧化代谢途径及其地球化学效应的详细解析及铁氧化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660.
本文总结了中国20多年来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演变和不同阶段的转型发展重点,并分析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演化路径,基本遵循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行政干预”“行政引导”到“综合治理”的变迁,国家角色不再以单一化的行政干预方式出现,而是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合型关系系统推进政策治理,施策对象逐步扩大,施策领域呈现精细化、专业化的演化特征。综合来看,政策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解困阶段、分类治理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当前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富集城市创新发展、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政策框架。从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衰退问题入手,重点关注两类特殊困难地区,同时面向未来规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路径依赖,构成了全方位的政策引导体系。(3)各资源型城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和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转型发展模式。(4)在新时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碳减排任务大、经济增长乏力、特殊地区发展困难等严峻挑战,亟需全力破解重点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