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2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2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8篇 |
废物处理 | 18篇 |
环保管理 | 86篇 |
综合类 | 935篇 |
基础理论 | 253篇 |
污染及防治 | 56篇 |
评价与监测 | 119篇 |
社会与环境 | 48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布设了普通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PM)和无覆盖(CK)这3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仪法监测了2018~2019年土壤CO2、 CH4和N2O的排放通量,并用水分利用效率(WUE)、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NEEB)指标评估覆膜对作物产量、农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PM和BPM增加了玉米季土壤CO2的排放,PM处理下CO2排放总量高于BPM处理(P>0.05).PM和BPM处理均能够显著减少土壤对CH4的吸收,CH4的年吸收量较CK处理分别减少了42.0%和24.2%(P<0.05).与CK相比,PM和BPM增加了小麦季N2O排放总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季N2O排放(P<0.05).覆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 相似文献
312.
梯级拦河堰通过改变水力条件的方式将大量重金属元素滞留到河底沉积物中,滞留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长期影响地表水质和水生态.在2020年5月采集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布设有梯级拦河堰的典型山地城市河流——梁滩河干流河底沉积物,并监测各河段内沉积物累积量和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其它基本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流沉积物ω(As)、ω(Cd)、ω(Cu)、ω(Hg)、ω(Ni)和ω(Pb)均值分别为(4.66±4.78)、(0.361±0.256)、(32.30±14.38)、(0.069±0.039)、(33.47±15.37)和(26.34±11.52) mg·kg-1,由于污染源空间分布不均和梯级拦河堰对河流连通性的破坏,各点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有着较大的空间变异系数.改进的地累积指数(Im)显示,Cd是沉积物中污染水平最高的重金属元素;有12.50%的监测点位处于偏中度或中度污染水平,污染主要分布于建设用地集中的上下游区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显示,除污染水平较高、毒性强的Cd和Hg外,流域内背景值含量较高的Ni也对地表水生态风险形成威胁.在梯级拦河堰的影响下,干流沉积物中滞留As、Cd、Cu、Hg、Ni和Pb总量分别为446.10、47.28、4997.80、10.81、5135.68和4048.16 kg,其中Cd、Ni和Pb会长期威胁地表水生态安全.由于较高的重金属滞留总量和更易形成厌氧环境,各级拦河堰上游附近河段也是重金属内源释放所需关注的重点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来源:Cd、Cu和Pb主要源于居民/工业点源污染;Hg主要源于农业面源污染;As和Ni主要源于自然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313.
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粒径越小危害越大.利用在线重金属观测仪于2021年1月7~25日在郑州市连续测定PM1中Al、 Si、 K、 Ca、 V、 Cr、 Mn、 Fe、 Ni、 Cu、 Zn、 As、 Se、 Ba、 Pb和Cd共16种重金属元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K)的浓度最高(0.62μg·m-3).根据污染物浓度和气象特征,将观测期间划分为清洁日、沙尘日和霾日.大气PM1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在不同污染过程下的贡献不同.利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法评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采用富集因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重金属来源,并利用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和后向轨迹法对传输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不同污染过程下Zn、 As、 Se、 Pb和Cd的富集因子超过100,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观测期间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工业源、燃煤/生物质源、机动车源和扬尘源.将健康风险结果代入PMF分析发现,在清洁日、沙尘日和霾日期间工业源是致癌与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贡献源,且本地区PM... 相似文献
314.
近年来我国各类典型固定源排放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的水平已经明显降低,然而固定源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的排放水平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固定源CPM的排放特征对进一步了解和控制固定源颗粒物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美国EPA Method 202搭建了一套CPM的采样装置,对5个不同固定源排放的CPM进行了采样.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个燃煤电厂、一个烧结厂和两个垃圾焚烧厂中,CPM的排放浓度分别为 7.65、26.00、28.89、6.82和5.53 mg·m-3,无机组分在CPM中的占比分别为69%、62%、43%、62%和71%.其中SO42-是燃煤电厂和烧结厂排放CPM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总离子的67%以上.Cl-是垃圾焚烧厂排放CPM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总离子的37%以上.K、Ca、Na、Fe、Mg和Al等元素在各类固定源CPM排放的总元素中占比较高,大约在80%以上.此外,在燃煤电厂和烧结厂排放CPM中的未知组分比例大约在20%以上,说明现阶段我们对CPM组成成分的研究还有限,未来应当继续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15.
为探究大气污染的特征,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中国西北部的兰州市区采集了总悬浮颗粒物样品227个,利用离子色谱仪、热/光碳分析仪对主要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兰州地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均值为(376.7±974.8)μg·m-3,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AAQS),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主要是由于兰州地区夜间大气多处于静稳状态导致的污染物累积效应.水溶性阴、阳离子按质量浓度排序为NO3->SO42->Cl-、Ca2+>NH4+>Na+>K+>Mg2+,其中二次离子(NO3-、SO42-、NH4+ 相似文献
316.
为深入探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碳质气溶胶组分(碳组分)表征方法,于2021年1-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市同期开展环境空气PM2.5样品采集和分析工作,比较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协议和保护能见度多部门监测计划(IMPROVE)的代替协议(IMPROVE-A协议)测定样品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无氧阶段最高温度设置为870℃的NIOSH(NIOSH870)协议由于在氦气气氛下的解析温度高,测得PM2.5样品中有机碳(OC)组分占比较IMPROVE-A协议大;对于IMPROVE-A协议而言,热光反射法校正的元素碳(EC)比热光透射法校正的结果大,在污染越严重、负载量越大的滤膜上,光学校正带来的差异越明显。通过开展浙江省部分地区的PM2.5碳组分污染特征研究,发现PM2.5中碳组分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317.
实验对生物浮动床(MBBR)和活性污泥法两种工艺进行了比较.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MBBR中的COD去除率和NH3-N去除率比活性污泥法分别增加了14.83%和25.66%;在MBBR中,气由水底上升,从填料空隙中穿过,由于填料的切割作用使大气泡被切割成无数的小气泡或微小气泡,加大了气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综合比较两种工艺,MBBR由于能够附着大量微生物使得废水中活性污泥浓度达到6g/L,远远大于活性污泥工艺(1~3.0 g/L),因而在抗负荷冲击等方面优于活性污泥法. 相似文献
318.
319.
土壤铜形态及有机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概述了土壤铜的形态区分,影响铜形态分配的因素,有机物质对土壤铜形态与活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物质改良铜污染土壤的效果。指出了有机物质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可行的方法,但有关机理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20.
为了桉树(Eucalyptus)的可持续经营,采用野外设置样地和室内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刚果12桉(Eucalyptus.ABL12)、尾叶桉(E.urophylla)、窿缘桉(E.exserta)3种桉树Fe元素的积累、循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3种桉树Fe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 438.935 4、4618.853 5、3 858.128 8 mg·kg-1;林分Fe元素积累量为:16 787.430 7、73 163.470 1、16 421.537 kg·hm-2.年存留量为尾叶桉>刚果12桉>窿缘桉;年归还量为尾叶桉>窿缘桉>刚果12桉;刚果12桉、尾叶桉、窿缘桉循环系数分别为0.56、0.49、0.78.尾叶桉林下有植被的林分和林下无植被的林分Fe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 999.592 9、3 438.114 mg·kg-1;林分Fe元素积累量为:157.005 2、90.926 1 kg·hm-2;Fe元素年存留量分别为31.401 1、18.185 3 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33.418 3、13.947 kg·hm-2·a-1;年吸收量分别为64.819 4、32.132 3 kg·hm-2·a-1;循环系数分别为0.51、0.43.研究结果表明桉树凋落物的回归,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对桉树人工林Fe元素的动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