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565篇
废物处理   237篇
环保管理   1132篇
综合类   2034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77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0 毫秒
441.
海水淡化意义重大,有助于促进水源多样化、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为指导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当前,海水淡化产业在我国已具备可行性,并且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2.
今年"两会"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再度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就治理污染和打造美丽中国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围绕灰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问题,本刊记者对部分大人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了专访。张全:加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灰霾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灰霾天气,引起公众和媒体热议,也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443.
沈立 《环境》2013,(3):51-53
曾设计逾百座数据中心的格罗斯这样说道:"不仅是普通人,即使是业内人士得知这些数字后,都感到惊讶——一座稍具规模的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很可能已经超过一座中型城市。"互联网是零污染的绿色产业?事实上,目前全球约有24亿网民,各大互联网公司为了让网民24小时享受网络便利,一直提供全天候无间断服务。这样一来,服务器昼夜运行,造成的电力消耗是巨大的。虚拟数据也能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去年《纽约时报》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素来被认为是环保的因特网产业其实并  相似文献   
444.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而显现出来的.虽然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持续加大环保投资和提高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环境保护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45.
生态建设产业化是推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年来,三峡库区在生态经济兼用林产业的引领下,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46.
中国和西方国家产业生态学思想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生态学是最近兴起的一门很有前任的学问,它继承和发展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并运用它来指导面临危境的工业生产活动。综与我国目前提倡的生态农业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对中西方对产业生态学思想和实践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指出不足。  相似文献   
447.
448.
郑秀亮 《环境》2012,(7):10-12
今年6月4日,中国首次国家级海水淡化工作会议在浙江召开,这预示着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海水淡化事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会上透露,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目标已经制定,就是力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  相似文献   
449.
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现阶段东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县内、市内和省内流动比重较大,流动距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制镇和城市街道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城乡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显著。未来沿海吸纳流动人口的优势仍将持续,但比重尤其是低素质流动人口比重会逐步降低;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局面;西部地区将加速人口外迁和向宜居城市集中;东北地区伴随着产业复兴与区域振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口流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今后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使人口流动的方向、空间分布与区域长期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使人口流动成为促进区域和谐、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50.
近期,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各地"双转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