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6篇 |
综合类 | 225篇 |
基础理论 | 55篇 |
污染及防治 | 24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溶解性黑碳(DBC)是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但其在河口水环境中的光化学活性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大豆秸秆溶解性黑碳为目标物,使用山梨酸能量转移同分异构方法研究河口水卤素离子浓度条件下激发三重态DBC (3DBC*)的生成速率(FT)、淬灭速率(ks')、稳态浓度([T]ss)变化规律,并使用2,4,6-三甲基苯酚电子转移探针方法研究卤素离子对3DBC*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FT无显著影响,但ks'因离子强度和Br-重原子效应而减小,导致3DBC*的[T]ss增加.高浓度DBC光化学实验证实离子强度作用引起DBC分子聚集,导致3DBC*的电荷转移过程减弱,从而抑制3DBC*的淬灭.山梨酸探针实验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3DBC*的能量转移无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3DBC*的淬灭,增加[T]ss.进一步研究发现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低能态3DBC*(ET < 250kJ/mol)无显著影响,但抑制高能态3DBC*(ET > 250kJ/mol)的电子转移,且随卤素离子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62.
采用长时间多源遥感数据对塔里木河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植被指数分析,同时结合多年地面调查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并对近五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开展了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值ΔI为2.58,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其中环境状况指标和植被覆盖率指数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3.
溴氰菊酯在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别用λ>310nm和λ>295nm的紫外光照射下,溴氰菊酯在正己烷中都经历了三元环顺反异构化,α-碳旋光异构化及酯键断裂。λ>295nm时的光解速率是λ>310nm时的6.3倍,但异构化效率只有后者的78%。波长对异构化平衡组成及光解产物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加入苯乙酮为光敏剂时,光解速率有明显的提高。去溴反应仅能在λ>295nm时发生,但苯乙酮的存在,则反应受到抑制。在λ>295nm时,溴氰菊酯在乙腈-水中的光解速率与在正己烷中的基本相同,但异构化的效率和平衡组成却有差异。在纯水中的光解速率远低于在上述两溶剂中的,但加入少量丙酮时,光解明显加快。不论有否丙酮存在,溴氰菊酯在纯水中均不发生异构化反应。鉴定了19个光解产物,并对光解反应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4.
铁(Ⅲ)氧化物对染料溶液的光化学脱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铁氧化物引入染料溶液挑化学脱色研究,在高压汞灯照射下,比较了铁氧化物对活性艳红X-3B水溶液的脱色效果,结果满意,其中am-Fe(OH)3的脱色作用尤为突出,光照10min后脱色率为985,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染料浓工于60mg/L,pH2-4的条件下,α-FeOOH的活性艳红产溶液的光化学脱色对动力学零级反应; 相似文献
165.
166.
难降解毒性有机污染物废水高级氧化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着重介绍处理废水中难降解毒性有机污染物的高级氧化技术──湿式空气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光化学氧化法、声化学氧化法及其相应的催化氧化法,评价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7.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论文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绿洲稳定性的内涵,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从绿洲所处的地理位置、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了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冲洪积扇型绿洲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位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方的冲积平原型绿洲,稳定性最差的是湖滨三角洲或散流干三角洲上发育的绿洲;②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植被指数可较好地表征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评价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的时间变化。绿洲规模的扩大及绿洲水分和植被的增加将加强绿洲的冷岛效应,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增加,表明绿洲内植被覆盖密度增大和植物生物量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8.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obile phone hous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mobile phone housing in Motorola(China) Electronics Ltd. was carried out, in which materials flows and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based on a basic production scheme were analyzed and asses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stage, such primary processes as polycarbonate molding and surface painting are included, whereas different surface finishing technologies like normal painting, electroplate, IMD and VDM etc.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ousing decor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within the housing life cycle. The mos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 from housing production is the photochemical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ifferent decoration techniques varied widely, for example, the electroplating technique is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odly than VDM. VDM consumes much more energy and raw material.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two alternative scenarios of dematerialization showed that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selecting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ss. 相似文献
169.
光化学法降解水中氯代苯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氯代苯酚(一氯、二氯、三氯、四氯和五氯苯酚)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文章综合评述了它们在水中光化学降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比较各种高级氧化技术(UV、UV/H2O2、UV/O3、UV/H2O2/Fe(Ⅱ/Ⅲ)、UV/TiO2)降解这些有机物的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它们的降解产物和分布及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0.
基于MODIS数据的重庆市地表热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0—2006年EOS/MODIS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资料,分析了重庆市夏季地表热场分布状况,并对重庆市夏季地表热场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夏季LST分布区域特征明显,东北部LST最低,西部LST最高;2000—2003年重庆市除了中部地区LST升高外,其他地区降温明显;2003—2006年重庆市中部和西部地区LST明显升高. ②2000年以来,重庆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重庆市中心强热岛区(城郊温差大于8 ℃)面积由2000年的53 km2增至2006年的313 km2;城郊最高温差由2000年的10.8 ℃增至2006年的14.5 ℃. ③重庆市的LST和NDVI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在植被长势较好的2000和2003年,重庆市NDVI每升高0.1,LST降低约4 ℃;而在植被长势较差的2006年,NDVI每升高0.1,LST降低约5 ℃. ④在2006年大气环流异常背景下,NDVI的急剧降低和城市热岛效应的显著增强进一步促进了重庆市高温伏旱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