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748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1357篇
基础理论   386篇
污染及防治   154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土地渗滤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在土地渗滤系统处理中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数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2.
光合细菌强化二级流化床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酸化加二级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一级反应器内光合细菌与兼性厌氧菌处于共生状态,二级反应器内光合细菌与亚硝酸细菌处于共生状态。一级反应器内光合细菌有充分的小分子有机酸可降解并形成二次酸化,在二级反应器内完成进一步降解。结合反应条件:温度,pH,DO和基质浓度等,将二级反应器内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化阶段,有效地保证了废水中碳源的利用。稳定运行了60 d,结果显示,出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105~135 mg/L和14~20 mg/L,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3%~92.5%和92%~95%。TN去除率稳定在83%~86%。酚、氰化物和BOD5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33.
细菌在近海污染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渤海湾的三个河流入海口(青静黄排水河、独流减河和海河),不同季节实地采集的水样中微生物数量及理化因子如温度、盐度、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等的研究,发现细菌指标与理化指标对污染指示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指示青静黄排水河河口污染较严重.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水环境中细菌指标与理化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异养菌数与COD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DO呈负相关性(P=0.051);大肠菌群数与理化因子DO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COD呈正相关关系(P=0.061),与NO3-N,盐度呈负相关性(P>0.05).其他细菌指标与各理化因子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4.
北京某垃圾填埋区空气细菌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某垃圾填埋区中作业区和覆盖区的空气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四个季节空气细菌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垃圾填埋区作业区空气细菌浓度四季变化特征较覆盖区显著,且空气细菌浓度高于覆盖区。垃圾填埋区作业区和覆盖区四季的空气细菌粒子主要分布在前4级中,且在第Ⅵ级(<1.0μm)中分布比例最小,但分布规律不完全相同。秋季作业区最易感染人体的空气细菌浓度最高。垃圾填埋区作业区和覆盖区空气细菌中值直径最小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35.
土著致病菌及其胞外物在生物防治斑马贝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脊椎动物斑马贝(Dreissena polymorpha) 的生物污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应用从斑马贝体内分离出的土著菌株及其体外代谢产物对它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经济效益显著且对环境友好的方法.本文主要报导从斑马贝体内分离的土著菌株中筛选出致病菌并研究该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它的控制作用.在三十多种土著菌株中,中间气单胞菌( Aeromonas media),维罗纳气单胞菌(A.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是幼体斑马贝的致命致病菌.当接种量为每只斑马贝107 个细菌时,接种中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和腐败希瓦氏菌的5 d 死亡率为100%,而维罗纳气单胞菌为65%.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垂死的斑马贝肌肉组织被破坏并含有大量的细菌.4种细菌代谢产物的不同组分表现出对斑马贝不同的致死效果,在所研究的3种不同Mr组分中(Mr<5×103,5×103~10×103及>10×103),>10 ×103组分具有最高致死率.这些结果为控制贝类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污损提供了新方法. 图4 参24  相似文献   
136.
硅酸盐细菌解钾兼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紫色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解钾拮抗双重活性的硅酸盐细菌CS1和CS29菌株。接菌处理,其水溶性钾分别增加75%和65%,转化率达0.82%和0.72%。两株菌对革兰氏阳性的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等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筛选菌株中91.2%具有解钾活性,但拮抗活性菌株只占总数的11.6%,表明二性状之间无相关关系。表4参7  相似文献   
137.
生物膜及其组分对4—氯酚的吸附速率研究^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氯酚在生物膜不同组分上的吸附速率特征,本实验中生物膜不同组组分包括生长有生的膜外壳的模拟水体悬浮颗粒物(高岭土),细胞细胞,胞外多糖高岭土及有胞外多糖存在的高岭土5个部分,结果表明,生物膜及其不同组分均对4氯酚发生吸附,以细菌细胞更为显著,但它们的时间动力学过程不同,在研究的5种吸附体系中,生长有生物膜外壳的高岭土体系较快地达到近平衡状态,并且吸附时间过程受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沉水植物和螺类是生物防治有害水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关于这两者对有害蓝藻的协同抑制效率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沉水植物金鱼藻与铜锈环棱螺在实验室内探究草-螺组合系统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金鱼藻组、环棱螺组及草-螺组合系统均显著降低了体系内蓝藻Chl-a浓度、总Chl-a浓度和铜绿微囊藻密度,与初始相比,蓝藻活体Chl-a浓度分别减少99.24%、100.00%和98.61%,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减少98.64%、86.44%和97.71%.草-螺共培养和金鱼藻单独培养均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效果相似,而环棱螺单独培养可以使蓝藻Chl-a浓度和光曲线参数值降为零,同时使得微囊藻细胞全部失活.金鱼藻与环棱螺都可以降低铜绿微囊藻光合活性,草-螺共培养系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藻类整体的生长潜能.研究发现,草-螺耦合系统对铜绿微囊藻的总体抑制效率略低于两者单独抑制效率,表明金鱼藻和环棱螺在此过程中存在微弱的拮抗作用,但由于草-螺耦合系统的抑制成效同样显著,且抑制途径更多样,同时能更好地维持水体营养盐平衡.在实践过程中建议加强沉...  相似文献   
139.
渤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4个重点监测排污口(北塘、大蒲河、弥河和虞河)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最丰富。各排污口的优势菌有所不同,北塘、弥河2个采样点的优势菌分别为Bacillus sp.、Pseudoalteromonas sp.,大蒲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Vibrio sp.和Oceanospirillum sp.,虞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 Shewanella sp.和 Bacillus sp.。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北塘和虞河采样点的细菌种群特征较相近,细菌种群分布特征可能与排污口的海洋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0.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可以在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质.该研究通过批次实验探讨了不同碳源、氮源和磷源浓度对厌氧光合细菌外硫红螺菌属的新菌株(Ectothiorhodospira sp.SU6)处理模拟啤酒废水和生物质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