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8篇
  免费   641篇
  国内免费   2173篇
安全科学   482篇
废物处理   60篇
环保管理   347篇
综合类   4656篇
基础理论   905篇
污染及防治   452篇
评价与监测   380篇
社会与环境   288篇
灾害及防治   292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88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11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重金属Cd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管式炉和模拟垃圾对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重金属Cd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使用ICP-AES(美国EPA消解方法)、SEM、EDS和XRD分析技术对重金属浓度、灰渣表面形貌、成分和灰渣X射线衍射物相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物的加入均使得97%以上的Cd分布于飞灰中,且随氯化物含量的增加在飞灰中的分布逐渐增加.有机氯PVC和无机氯NaCl含量的变化对Cd迁移分布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PVC对Cd迁移分布影响受温度影响显著,550℃时Cd在飞灰中分布为80.51%,850℃时Cd在飞灰中的分布上升为97.91%,但在温度超过CdCl2的熔点568℃后温度的影响较小.NaCl对Cd的迁移分布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加入NaCl后550℃时Cd在飞灰中分布为95.02%,1 000℃时在飞灰中的分布为96.58%.氯化物存在下停留时间对Cd迁移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底渣和飞灰的SEM/EDS和XRD分析表明,PVC和NaCl对Cd迁移转化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12.
苯并(a)芘在四种食用淡水鱼中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C-MS测定了购自北京市场的4种食用淡水鱼(鲫鱼、胖头鱼、鲤鱼、草鱼)的5种组织器官(脑、肝、泡、卵和肌肉)中BaP的含量,分析了BaP在4种食用淡水鱼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鱼体BaP湿重含量范围为0~0.057ng·g-1,BaP脂标化含量范围为0.02~21·22 ng˙g-1·BaP在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鱼种中的湿重含量差别不显著;而不同鱼种和组织器官中BaP脂标化含量则有一定的差异性.4种鱼中,胖头鱼BaP脂标化含量水平最高,鲫鱼次之,草鱼和鲤鱼较低;各组织器官中,肝脏的BaP脂标化含量相对最高,肉、泡、籽次之,脑中BaP脂标化含量相对最低.鱼体中BaP湿重含量均低于USEPA规定的可食用生物组织器官中BaP含量的上限值(0.67 ng·g-1,wetweight),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远小于10-5.  相似文献   
113.
贾晓红  李新荣 《环境科学》2008,29(7):2046-2053
运用地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从维持天然白刺灌丛稳定性和持久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生境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生境白刺固沙生态效益.结果表明,生境地下水埋深和白刺植株发育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白刺耐沙埋的能力,间接地影响了白刺沙堆的固沙效应.湖盆低地白刺种群的植株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山前冲积扇区(p<0.01),植株高度则相反,且无显著差异(p>0.05).湖盆低地的半固定生境沙堆高度平均为1.20m,单个沙堆积沙体积平均为88.19m3,固定生境的山前冲积扇沙堆高度平均为1.14m,单个沙堆积沙体积平均为33.16m3.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刺沙堆的斑块大小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1).湖盆低地的白刺灌丛沙堆趋向于大斑块、小密度,空间自相关距离较长,而山前冲积扇区相反.湖盆低地由自相关因素引起的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分别体现在1.2~84m和1.2~505m尺度:而山前冲积扇的随机因素引起的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空间异质性占到100%,在100m以下尺度该区白刺灌丛沙堆大小和积沙体积具有恒定的变异,其空间分布格局在这个尺度无规律体现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14.
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研究了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影响.2套MBR采用恒流出水模式连续运行60 d,曝气强度分别为500及100 L/h,应用死端过滤装置来检测不同阶段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实验中对不同曝气强度下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分子质量分布、颗粒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过高的曝气强度将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增加了膜污染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曝气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0的SMP浓度的增加,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浓度直接影响了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过高的曝气强度也导致了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和EPS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5.
盐胁迫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生长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耀东  李志华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08,29(10):2804-2808
研究了含盐量分别为1%、2.5%、5%条件下颗粒污泥成长特性,对其表面结构、粒径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颗粒成长初期颗粒较为疏松,粒径和离散度均呈增大趋势;颗粒成熟后粒径密实度增大,粒径大多稳定在0.3~0.5 mm左右.成熟的颗粒污泥在含盐量1%下颗粒孔隙率较大,离散度较小,菌胶团细菌占优势,微生物通过胞外多聚物相互聚集,其稳定性较好;而在含盐量5%下其孑L隙率和离散度呈现相反趋势,丝状菌占优势,颗粒通过丝状菌的相互缠绕形成,其稳定性较差;但在含盐量2.5%下由于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菌均未成为优势菌群,难以维持稳定结构,颗粒发生膨胀自溶,其离散度也变大.研究提出了同质和异质2种生长模式,颗粒粒径分布较窄的成长模式称为同质生长,其颗粒的生长及基质利用条件基本相同,故系统稳定;而颗粒粒径分布较宽的成长模式称为异质生长,其颗粒生长和基质利用条件差异性大,故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6.
聚硅硫酸铝的形貌结构和絮凝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  邵俊  梁晶  闻瑾 《环境工程学报》2008,2(4):476-481
以工业水玻璃、工业硫酸铝为原料制得聚硅硫酸铝(PASS)复合絮凝剂,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nAl/n(Si)的PASS的形貌,借助倒置式生物显微镜分析了PASS所形成絮体的形貌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絮体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PASS中铝与聚硅酸的相互作用情况,考察了模拟江水中胶体颗粒物和PASS水解物的Zeta电位随pH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PASS的絮凝机理和絮凝过程.结果发现:nAl/n(Si)对PASS的形貌有较大影响,絮体粒度分布的数据印证了该结果;红外光谱图表明PASS中有Si-O-Al振动峰出现,峰强度随nAl/n(Si)减小而增大;X-射线衍射图证实了聚硅硫酸铝不是晶体,而是铝水解产物与聚硅酸共同作用形成的无定型聚合物;吸附架桥及粘结卷裹作用是PASS絮凝时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7.
为分析甘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探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规律及维持机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采集数据信息,并通过RAD软件程序包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中间膨胀"模式,海拔3500m处群落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利用5个模型对海拔梯度上全部物...  相似文献   
118.
将2018年1~12月兰州市主城区校园地表灰尘重金属元素含量计算得到的综合污染指数(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作为训练集,使用11个影响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和积累的特征参数,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信息采样点的PN、RI进行估算,分析了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传统算法插值结果和随机森林插值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各元素浓度均高于本地背景值;研究区PN排序为城关区>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RI排序为城关区>西固区>七里河区>安宁区,PN和RI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很相似,都位于交通枢纽或市中心;PN在冬季和夏季出现高值,RI高值则出现在冬季,冬季高值主要源于采暖燃煤源的增加;空间插值结果对比表明随机森林插值结果优于传统算法插值结果.  相似文献   
119.
以某金属冶炼企业原址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探讨土壤As污染累积、潜在生态风险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采样点位超标率为98.85%,2.5~14.0 m深度范围土壤As污染较重、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尤以6.0~10.0 m深度范围内相对最高。从As污染成因看,0~1.0 m深度范围土壤As污染主要受企业生产活动影响;1.0~14.0 m深度范围土壤As污染除受企业生产活动影响外,还与大量回填的含As较高的硫铁矿渣、极强碱性土壤环境、土壤渗透性有关。从As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看,垂直方向上As污染浓度在0~10.0 m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地表10.0 m以下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水平方向上,地表以下5.0、10.0、12.0 m剖面深度处As污染羽分布随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12.0 m以下呈减小趋势。土壤As污染分层评价结果与地表以下特定剖面深度处土壤As污染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土壤As污染较重的区域潜在生态风险亦相对较高。可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综合评价土壤As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具...  相似文献   
120.
为修复灌区内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降低六氯环己烷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对内蒙古某灌域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利用气相色谱测定50个土壤样品中六氯环己烷及其异构体的含量,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表层土壤中六氯环己烷的分布状况。样本中六氯环己烷的检出率为96%,各样本中六氯环己烷的浓度范围为未检出~23.0 ng/g,平均浓度为4.4 ng/g。4种异构体含量平均值顺序为γ-六氯环己烷>δ-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α-六氯环己烷。灌域东北部和西南部残留浓度较高,并由这2个方向向中部地区逐渐递减,表层土壤中的六氯环己烷分布受土壤黏粒量、不同种植种类和灌溉水源的影响较大。虽受人类耕作的影响,但表层土壤中的六氯环己烷污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