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6篇
  免费   1541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537篇
废物处理   197篇
环保管理   247篇
综合类   2866篇
基础理论   500篇
污染及防治   734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5年   45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烃类降解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泛基因组对1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其泛基因组特征、生物降解潜力及芳香族化合物降解中心途径.结果 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核心基因组大约包含4923个基因,占泛基因组的56.2%.泛基因组分析表明其泛基因组即将闭合,说明分析的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52.
为了解植物对水体岸边过渡带土壤氮素去除作用的差异和机理,以及为构建生态岸堤带、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太湖地区常见且适合岸带生长的两类木本植物——乔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香樟(Cinnamonum campora)和灌木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构骨冬青(Ilex cornut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模拟不同氮素水平土壤,研究土壤氮素水平对两类木本植物叶绿素质量比、叶绿素荧光反应、叶片总氮质量比、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反映植物对氮素利用的差异,并比较不同植物对土壤中氮素去除作用的强弱。结果表明,火棘、构骨冬青、大叶黄杨、扶芳藤、迎春、香樟、马尾松的叶绿素质量比、叶片总氮质量比、NRA在3个氮素水平下均增大,且高氮质量比处理最大;广玉兰的上述指标在中氮质量比下增量最大,低氮质量比下增量较小,而高氮质量比下叶绿素质量比和NRA下降。其中对土壤中氮素去除效果最优的灌木是火棘,乔木是香樟。在乔、灌两种类型植物比较中,灌木对土壤中氮素的利用及去除作用明显优于乔木,显现了较强的氮素污染土壤修复能力。因此,在构建具有生态净化作用的岸带、利用植物修复岸带氮素污染的土壤时,灌木应成为优势型。  相似文献   
153.
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从人的意识与能力的培训到布点、采样、仪器调试、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等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保证的必要性,指出了空白值测定、密码平行样、加标回收率、标准质控样等质控措施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审核数据时进行纵向、横向比较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4.
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胞外多聚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生物聚集体(包括絮体污泥、生物膜、颗粒污泥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包裹于微生物细胞壁外,其理化性质及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生物聚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EPS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以及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的相关研究,分析认为EPS组成与结构特性改变污泥表面电位、疏水性等,进而影响污泥沉降与脱水性能、膜污染程度;以好氧颗粒污泥为典型的生物聚集体代表,总结了EPS组分含量与分布对颗粒污泥的形成与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在EPS提取方法标准化、现代理化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生物絮凝体形成过程EPS的产生与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5.
准确、快速测定土壤全氮的含量,对于综合评价土壤潜在肥力,为经济合理地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实验室的再现性、同一实验室的重复性、全过程加标回收试验,用自动定氮仪法与传统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证明采用自动定氮仪测定土壤全氮,准确度高、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满足现行标准NY/T 53—1987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6.
传统难降解塑料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许多自然环境条件下,可生物降解塑料降解速率依然缓慢,也存在一定生态环境风险。目前,在全球气温上升的背景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老化的纳米尺度机制和破碎化潜势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以聚乳酸(PLA)基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膜来源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联用系统(AFM-nanoIR)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条件(常温25℃和高温50℃)下微塑料表面在纳米尺度上的老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温度条件下PLA表面粗糙度均随老化时间(7和14 d)增加而增加,且高温条件下粗糙度更高,表明高温土壤环境中PLA表面破碎化更快。纳米红外光谱(nanoIR)成像结果表明,与未老化样品相比,老化PLA表面C—O官能团信号明显增强且空间分布面积比例增加(由原始样品的21.1%提高到老化后的37.9%~50.8%);老化14 d时,高温条件下C—O信号比常温环境更强。相似地,老化PLA表面■信号增强,分布面积比例增加,表明PLA在老化过程中形成新的羰基化合键。洛伦兹接触共振技术(LCR)分析结果显示,常温土壤环境PLA表面第1振...  相似文献   
157.
赵洪艳  王斌 《生态环境学报》2023,(11):2007-2018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应用广泛、高度氟化的化合物,由于数量众多及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毒性,其暴露风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人体可能通过食物、饮水、室内空气和灰尘等多种介质暴露于PFAS,当前研究多集中于饮水和食品暴露途径,较少针对室内空气和灰尘的人体暴露进行评估。然而人类通过室内环境介质对PFAS的暴露不可忽视,尤其对婴儿而言。该文综述了室内环境中释放PFAS的各类产品,PFAS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人体暴露于PFAS的途径,重点分析了不同人群的暴露特点和PFAS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降低室内PFAS浓度的有效措施。发现皮肤接触暴露途径的研究数据较少,室内环境中PFAS从产品到室内的迁移转化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检测膳食、饮水、灰尘、空气等环境介质中的PFAS浓度,然后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去计算外暴露水平,或者通过尿液、血液、头发等检测PFAS的内暴露水平,外暴露和内暴露研究是相对独立的,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很多PFAS类型在各种暴露源中均有高水平检出,仅通过已有的体外暴露风险评估模型对外暴露风险的评估可能高估了...  相似文献   
158.
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及其在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阐述了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泥特性、培养条件和影响因素,比较了三种S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特性的差异,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及其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9.
用于四氯乙烯降解的厌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四氯乙烯(PCE)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使其成为常见的污染物之一。PCE在好氧条件下不发生生物降解,只在厌氧条件下通过还原脱氯发生生物降解。本研究主要是对从不同处理厂获得的厌氧污泥进行培养,选出合适的厌氧污泥,进行降解PCE的厌氧污泥的驯化,为以后进行降解PCE的动力学研究和优势菌种的筛选做准备。同时,在实验中检测到了三氯乙烯(TCE),表明PCE是通过还原脱氯发生生物降解的。  相似文献   
160.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力种AT菌,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在实验条件(T=10℃,pH=7.5)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31.08%;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两种投菌方式下,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60.54%和34.56%。清水冲洗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48.96%及81.36%,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