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75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01.
To study how global warming and eutrophication a ect water ecosystems, a multiplicative growth Monod model, modified by incorporating the Arrhenius equation, was applied to Lake Taihu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gal biomass and both nutrients and temperature using long-term data. To qualitatively assess which factor was a limitation of the improved model, temperature variabl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T), water temperature (WT), and their average temperature (ST), while substrate variabl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annual mean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their weighted aggregate (R), respectively. The nine fitted curves showed that TN and AT 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algal growth; AT limited growth as algal photosynthesis is mainly carried out near the water surface; N leakage of phytoplankton and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 from sediment explains why TN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peak biomass using the Monod model. The fitted results suggest that annual mean algal biomass increased by 0.145 times when annual mean AT increased by 1.0°C.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more eutrophic the lake, the greater the e ect AT had on algal growth. Subsequently, the long-term joint e ect of annual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eutrophication to water ecosystems can b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and predicted.  相似文献   
302.
环境侵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环境侵权救济问题受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民法资源理念的引入、无过错责任的确立以及侵权救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的解决环境侵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环境法与民法本质价值上的冲突,导致环境侵权调整的对象与救济方式上存在差异.为克服民法在面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局限,应加强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沟通,探索构建环境侵权二元化救济制度和环境侵权损害多元填补机制,最大化保障个人利益与环境公益的双重救济.  相似文献   
303.
袁东  龚桂红 《环境科技》2005,18(Z1):188-190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由污染引发的环境诉讼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原告在诉讼过程中,由于自己所处的弱势地位,很难举证到位以实现诉讼目的,因此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环境侵权特殊案件中,由于被告方对案件事实或者相关的专业技术有举证的优势,而应该承担对案件事实证明的义务.其法律效力在于,如果被告不履行该义务,就要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举证责任倒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4.
史春 《环境教育》2011,(12):54-54
防治PM2.5污染,不能只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要多城市联手,共同控制PM2.5。要在区域间共同制定一个区域的大气环境保护规划,在区域内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法规。自2011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广大公众、专家等社会各界和各类媒体的热烈响应,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到1 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  相似文献   
305.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由此引起的环境侵权与维权纠纷,在许多地方已成为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侵权责任法》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确立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是排污单位的紧箍咒,是污染受害人的护身符,同时也是环保部门调处污染纠纷的新法宝。  相似文献   
306.
田泽华 《环境保护》2021,49(19):71-76
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案件频出,现有的针对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案件的救济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在追究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环境责任以及跨国环境诉讼上面临诸多困难。在国际民事责任条约体系下如何改进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值得探讨。现有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条约体系存在涵盖范围过窄、对跨国公司环境侵权救济手段有限、批准实施遭遇阻碍等问题。究其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过于严苛的条约内容,以及高谈判成本和低预期收益都是阻碍环境损害民事责任条约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此,设定责任上限、成立赔偿基金、"议题关联"、推动自下而上自发性设立环境损害民事责任条约、以双边谈判带动多边合作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07.
<正>城市内交通拥堵,车速大多不快,出现交通事故也大都是微事故:两车相刮擦、撞倒行人、蹭了马路牙子、前后车追尾等等。这些事故发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司机没有正确判断车辆所处位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司机太粗心大意,再者就是各种盲区导致司机辩识不清。一、盲区危害大,是否可避免?所谓驾驶盲区,就是驾驶人的视线死角或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一般来说,它分为车内盲区和车外盲区。车内盲区大多是因为车辆结构造成的,不同车型的车内盲  相似文献   
308.
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守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自1996年起,我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09.
深基坑开挖。即是一个古老的基础工程。又是一个具有综合学科性的岩土工程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至土力学中的典型的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岩土结构。结构变形及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问题。并随着现代土力学理论、分析技术、测试仪器及施工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完善。但由于深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着理论不能正确反映实际问题及旌工过程的现象。通过对一些工程的实践,现就深基坑开挖中的变形问题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10.
聚合物的降解与耐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有机物如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由于外部环境应力与内部缺陷的共同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降解.机械应力如拉伸负载及延伸、压缩、弯曲(弯曲模数)、热胀冷缩、液静压等都会直接导致机械损坏,或使聚合物对化学应力变得敏感,如聚乙烯材料在环境应力作用下的脆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