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256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208篇
综合类   719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1.
永定县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福建省永定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典型地质灾害点--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以期为类似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912.
张蕊  孙雪松  王裕  王飞  罗志云 《环境科学》2023,44(4):1954-1961
为深入了解臭氧(O3)污染高发季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3生成的影响,基于北京市2019年夏季VOCs和O3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监测数据,开展VOCs变化规律、组成特征和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结果表明,大气φ(VOCs)平均值为(25.12±10.11)×10-9,其中,烷烃是体积分数最大的组分,占总VOCs的40.41%,其次是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烯/炔烃,分别占总VOCs的25.28%和12.90%. 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呈双峰型,早高峰出现在06:00~08:00,烯/炔烃占比明显增加,表明机动车排放对VOCs贡献显著,而午后VOCs体积分数降低,期间OVOCs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下午的光化学反应和气象要素对VOCs体积分数和组成影响较大.北京市城区夏季OFP为154.64μg·m-3,贡献率较高的组分是芳香烃、 OVOCs和烯/炔烃,正己醛、乙烯和间/对-二甲苯等是关键活性物种,削减机动车、溶剂使用和餐饮源排放是北京市城区夏季控制O3  相似文献   
913.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草地、农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白榆刺槐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光照强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5 cm、10 cm处的土壤温度和0~10 cm、10~20 cm的土壤含水量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日较差和日均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模式均有降温、增湿、保水、减小日较差和日均值的功能。不同复垦模式对小气候调节能力表现为白榆刺槐混交林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农田草地裸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随着植被的恢复,小气候和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14.
兰州市两场典型降水事件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加深对短时间尺度下降水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利用兰州市2019年夏季典型的长历时弱降水(6月26~27日)和短时强降水(7月28日)事件短时间尺度(10 min和30 min)的连续样品,结合HYSPLIT模型对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初始阶段,二次蒸发效应使事件内连续降水的大气水线(SMWL)斜率偏小.连续样点大都分布在GMWL和LMWL上方,且SMWL的截距都大于局地年平均过量氘(8.13),说明降水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水汽再循环. 6月26~27日连续2 d的降水事件,第1 d的δ~(18)O呈"L"型变化,第2 d呈波动变化,δ~(18)O不遵循降雨量效应. 7月28日,δ~(18)O呈平稳下降趋势,变化范围超过9‰. 6月26日, 500 m高度层水汽输送路径整体较短, 27日以局地水汽蒸发为主. 7月28日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不明显,气团较单一,同位素值无明显波动.因此,对于短时间尺度下的单次降水事件,水汽来源的异同也是降水期间同位素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15.
实验采用静态箱式动态吸附采样,利用热脱附——气质联用分析研究了一品红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及含量的日变化规律。检测到八类共4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酮类、醇类、醛类、烯烃、酯类、芳香烃类和其他物质等在内的。其中三氯乙烯,1,1,2,2-四氯乙烷,苯乙酮,枯烯,甲苯,乙苯,萘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8种挥发性有机物为EPA重点控制空气中有害污染物。实验发现,各种物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规律,且不同种类物质释放的日变化规律也不同。同时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量六项生理生态指标,表明这些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与一品红叶片温度(Tleaf)、光合作用有效辐射(Par)、湿度(%)、光合作用速率(Photo)、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mmol)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物质的释放规律与这些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16.
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朝海 《环境化学》2012,31(10):1465-1472
煤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以焦化废水最具代表性,研究废水中典型污染物的控制原理很有必要.从煤制气、煤制焦、煤制油及煤制甲醇4个方面介绍了煤化工过程在能源与经济方面上的地位与特点,分析了煤化工过程水污染特征与水污染控制的共性问题,对水质结构的描述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是水处理工艺选择的科学基础.固相微萃取(SPME)与GC-MS结合的分析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废水水质的化学结构特征及浓度水平的信息,基于元素分析可以获知典型污染物的转化与归趋;结合废水组成、反应、降解与转移的定量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废水的生成机制及其处理过程的变化;根据污染物特征选择有效的化学原理如吸附与催化氧化的结合,根据惰性污染物的存在选择生物电化学催化分解,基于协同降解或共基质降解,培养功能微生物,构建基因工程菌,开发功能微生物的应用技术.上述可归纳为根据不同污染物的性质提出相适应的去除原理,系统考虑废水的成分特征、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以及相互协调优化,追求更高水平上实现污染物转化与降解的技术目标.最后,根据煤化工焦化废水处理目前暴露的缺陷,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17.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典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采取野外原位观测的方法,监测了2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和灌草地)下的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呼吸过程。通过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在旱季、雨季的差异的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土壤呼吸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不同植被呼吸速率相比,旱季红壤和棕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林地〉灌草地(P〈0.05),黑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有:灌草地〉林地(P〈0.05);雨季为红壤:灌草地〉林地(P〈0.05),石灰土:林地〉灌草地(P〈0.05)。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湿度的响应比林地敏感。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呼吸特征的变化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的植被覆盖状况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918.
黑藻群丛对水体氮素和其他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引种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构建了沉水植物-水-沉积物模拟微实验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生理活动的日变化对水体氮素迁移转化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藻组水体中溶解氧浓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无黑藻水体)(P<0.05),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解氧浓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15:00时达到峰值.水体NH4+-N和TN浓度始终保持稳定,且低于对照组.从日变化规律来看,在15:00-18:00之间NO3--N平均浓度较高,在24:00-次日2:00 NO2--N浓度较低. 关  相似文献   
919.
稀土元素日允许摄入限量的差异与农用安全性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时期提出的稀土元素日允许摄入量(AD I)的差异性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近期提出的AD I值明显低于早期的AD I值,反映了人们对稀土元素毒性效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农产品中稀土元素残留量及其可通过食物链为人们所摄入的现状,分析了稀土农用、稀土厂“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以及潜在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20.
太湖春季水-气界面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静态箱观测法对春季太湖不同生态类型(藻型、草型)的湖区春季水-气界面碳通量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水-气界面碳通量存在显著日变化规律,其极值均出现在凌晨5:00和下午2:00左右,但不同湖区碳通量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梅梁湾湖区,昼间主要为大气CO2的汇,其平均碳通量为-7.74 mg/(m2h),夜间主要为大气CO2的源,其碳通量为5.32 mg/(m2h);湖心区域,夜间为大气CO2的源,日间在源和汇间波动。而在水质较好的东太湖区域,昼夜均为大气CO2的源,其平均碳通量为11.63 mg/(m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