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21篇
基础理论   26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81.
为分析叶片功能性状与养分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探究荒漠植物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养分特征表现出的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以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湖区固定沙地生长的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叶片的水分与功能性状指标、养分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叶片功能性状、养分质量分数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82.
人为活动导致大气氮和硫沉降的增加及其随后产生的诸多不良生态效应。定量农田大气氮和硫沉降输入可以为农田氮硫的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国家大气清洁行动对大气活性氮和硫的排放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关于华北农区氮和硫的综合沉降研究并不多见。该研究在河南省北部农区采集大气NH3、NO2和SO2浓度,研究大气PM2.5中PNO3-、PNH4+和PSO42-浓度的季节变异,定量大气氮和硫干沉降量。采集大气降雨获得大气氮和硫湿沉降量。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点大气NH3、NO2和SO2月平均浓度分别为13.9μg/m3(以N计,下同)、10.38μg/m3和4.1μg/m3(以S计,下同)。大气PM2.5浓度61.3~110.8μ...  相似文献   
183.
为阐明稻秆生物炭介导土壤Cd形态转化过程中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通过室内培养实际污染土壤实验,研究施加稻秆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CA)、脲酶(UA)、过氧化氢酶(IA)活性等的影响特征,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揭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秆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酸提取态Cd含量(23.19%),增加残渣态Cd含量(28.42%),促进Cd形态由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生物炭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土壤pH、CEC、SOM、AN、AP和AK含量,其中SOM和AK含量增幅最显著,分别达到48.42%和81.28%。生物炭的添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丰度,其中Bacillus、Streptomyces、Aspergillus等与重金属形态有关的功能菌种丰度增加,细菌群落相较于真菌群落可能更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影响土壤Cd形态转化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土壤pH值、SOM和AK以及细菌群落。稻秆生物炭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值、有机...  相似文献   
184.
植物床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风车草和美人蕉植物床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效果,建立了4级波式流人工湿地。结果表明,SS、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6%、77%、78%、77%和72%,美人蕉生物量和氮磷含量都要高于风车草,植物组织中氮磷分布为叶>根>茎。重金属在植物中的含量为Zn>Pb>Cu>Ni>Cr,其中Zn、Pb...  相似文献   
185.
三峡库首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长期以来人地矛盾突出,蓄水和移民搬迁使土地资源进一步减少,过度开发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布点调查和土壤取样,对秭归县水田坝乡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内山地农业已普遍采用梯田进行保护性耕作,海拔600~700 m区域主要开辟为脐橙园,700~900 m区域山地主要种植常规作物;研究区域土壤有明显粗骨化和沙质化特性,其肥力特征是蓄水力偏弱,持水保肥性较差,但通气和透水性好,易耕作;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中高海拔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而低海拔区域土壤全磷、全钾含量较高;坡改梯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根据2005~2010年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肥力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控制,同时因水土流失和化肥大量使用,该区域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6.
针对芋艿连作障碍造成土壤环境破坏的问题,进行玉米、毛豆与芋艿套作的田间试验,通过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以及芋艿产量、品质的分析,探讨套作减缓芋艿连作障碍的可行性。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连作芋艿、非连作芋艿、套作玉米和套作毛豆。结果表明:(1)套作可以均衡连作土壤的养分含量,套作处理平均可以比连作提升速效氮9.88%、速效钾58.21%、有机质70.36%,降低速效磷64.08%。(2)套作可以提升连作土壤酶活性,套作处理平均可以比连作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23.75%、脲酶活性38.15%、蔗糖酶活性129.60%。(3)在套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pH、速效氮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氮显著正相关,套作使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子向非连作土壤转化。  相似文献   
187.
在辽宁西部褐土上历时10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效果最好,平均增产率50%,平均每千克 N增产粮食21 kg。供试褐土富磷,试验前3 a施磷肥不显增产作用,之后增产明显,10 a平均增产率10.9%,平均每千克 P增产粮食47 kg。供试褐土富钾,连续10 a施钾肥不显增产作用。 在施用化肥基础上每年以60%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可比对应的化肥处理分别增产(10 a平均)40.6%(无肥对照)、19.5%(N肥基础)、12.1%(NP肥)和8.1%(NPK肥),平均年增产粮食(混合、烘干)分别为1.54、1.08、0.79、0.52 t/hm2。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效益在试验的10 a中有着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以堆肥形式循环回田养分的作物增产作用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88.
本研究在雷州半岛贫瘠的砖红壤上进行.施用基肥可提高尾叶桉材积的生长量,直至4年时仍有极显著的效应.最佳施肥处理比不施肥材积肥材积增长315%基肥的施用以氮、磷、钾配施效果课最好.施PK、NK、NP的材积分别只有NPK全肥的67%、42%和28%。本试验不同处理中,最佳配比是每株N15g、P30g、K30g.施用一定量的N、P、K可改善植株的养分状况.过量施用反而不利N、P、K的正常吸收.破坏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189.
为揭示秸秆源黑炭连续还田对太湖平原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生产力和固碳作用的影响,设黑炭施加量为0(CK)、4.5和9.0t/hm23个处理,通过2a 4个完整稻麦轮作季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秆来源黑炭每季还田下的稻麦作物产量.养分吸收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结果显示,土壤w(TOC)(TOC为总有机碳)和w(全N)随黑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每季黑炭施加量为9.0t/hm2时,土壤w(TOC)和w(全N)可分别提高46.7%~113.0%和9.3%~28.3%. 黑炭施入土壤后能够提高稻麦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籽粒产量增加11.4%~60.5%,秸秆产量增加15.0%~56.8%. 黑炭处理下稻麦作物体内N、P、K、Mg和Ca的累积量显著提高,这一现象与每季结束后土壤w(全N)以及土壤有效元素含量〔w(有效P)、w(有效K)、w(有效Mg)和w(有效Ca)〕的增加相吻合. 黑炭施入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CEC(阳离子交换量),尤其是黑炭施加量为9.0t/hm2时,pH最高可达6.79,CEC最高达到12.7cmol/kg. 连续三季施入黑炭后,土壤容重比不施黑炭处理降低8.0%~12.2%. 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来源黑炭施入太湖平原稻麦农田可起到固碳增汇、增加土壤碳库容量的作用,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0.
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纬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不同纬度下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黄土高原陕北地区不同纬度下5 个典型植被区的34 个典型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指标随纬度和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南到北土壤碱性逐渐增强;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速效养分逐渐降低,纬度变异性较大;土壤速效磷纬度变异性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变异性较大,表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土壤速效养分也表现出表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而土壤容重及土壤pH值表现出下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0~5 cm土层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分别为8.79~22.00、9.91~35.92、1.06~3.25,5~20 cm土层土壤的分别为8.02~21.03、7.36~24.01、0.82~2.22。土壤的C:N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在黄土高原陕北地区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而土壤C:P、N:P变异性较大,随着纬度的升高显著下降。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碳氮磷等养分逐渐累积,森林植被明显高于荒漠植被及沙区植被。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全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C:N 与N:P 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P 存在显著的负相关,C:P 与N:P 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黄土高原土壤C:N较为稳定,不随纬度变化;随着植被的恢复,相对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更容易缺磷;高纬度地区的植被更容易受到N含量的限制,因此对于该区域应该更加注重N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