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270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人们正加大努力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杀虫剂的作用,这些杀虫剂是控制茶树和其它作物的病虫害的基本手段,在中国,由于土壤常常缺少碳酸钾,所以适量使用这种养料有助于减少对杀虫剂的需要,已经证实,在土壤中加入钾后,茶树感真菌病的比率下降。  相似文献   
402.
持续10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可以在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从而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主要是氮)过剩而进入环境。  相似文献   
403.
生态化学计量是认识植物与环境间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渠道,受不同立地因子调控.为揭示不同立地和龄组对巨桉叶C、N、P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并从化学计量角度筛选适宜巨桉人工林培育的优良立地类型,在四川省巨桉主要引种区选择了77个标准样地采集叶片分析其C、N、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样地可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6个亚组...  相似文献   
404.
坡地果园是大渡河干暖河谷两岸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大面积坡地果园垦殖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一定程度的氮、磷面源污染.为了解经营模式与坡位是否及如何影响果园的土壤养分,选择大渡河流域两类典型经营模式(散户和集体经营)下的黄果柑坡地果园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坡位(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的差异,并探讨土壤有机质(SOM...  相似文献   
405.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土壤健康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县域层次上的农田/设施菜田地块的土壤健康评估,缺乏以耕地保育工程为主体的土壤健康评价,对耕地保育工程为主体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探究不同耕地保育措施类型对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以在崇明区实施的3种耕地生态保育工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土壤环境、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3个一级指标,土壤酸碱度、土壤重金属、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磷钾、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6个二级指标,以及17个三级指标的土壤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土壤健康度评价。结果表明:两无化工程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点,除Zn外其他7项重金属比对照点下降了0.830—0.951倍,其中Cd、Cr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水田土壤(P<0.05);蚯蚓工程土壤As含量均值为8.660 mg·kg-1,显著低于生物菌肥及两无化工程(P<0.05)。所有点位土壤中速效钾肥力最高,平均值为216.137mg·kg-1,达到一级水平,而有效磷和全氮均为二级水平;生物菌肥工程土壤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均值分别达到83.104、223.218和1.61...  相似文献   
406.
苏南山丘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特性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苏南山丘区邓下小流域为研究区,研究了表层土壤(0~20 cm)的pH值、全氮、全磷和速效钾等4种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大小是全磷>速效钾>全氮>pH值,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pH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均为指数模型。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存在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因子引起的空间变异性所占比重较大。(2)土壤pH值自北部向东南部总体趋势递减,中部波动较大。全氮条带状分布明显,自北部向东南部递减。全磷含量具有南北部低,中部较高的趋势,中部波动较大,高值中心出现在这一区域。速效钾在研究区波动较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北部,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土壤养分管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7.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凋落物养分归还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论文对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凋落物养分归还规律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林芝云杉林年凋落物量为3.40 t·hm-2,凋落物中除Ca元素之外,其它元素含量均低于活体物中含量。5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为82.14 kg·hm-2,其中Ca在凋落物归还总量中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N和K元素。凋落物层厚度达5.0 cm,现存量约为40.65 t·hm-2,凋落物层的年平均分解率为0.08 t·hm-2,5种元素的总储量为937.65 kg·hm-2,其中已分解层储量占57.28%。  相似文献   
408.
黄容  高明  万毅林  田冬  陶睿  王芳丽 《环境科学》2016,37(11):4446-4456
以西南丘陵山区紫色土为研究对象,2013~2014年在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布置田间试验,采用一年两熟,水稻-儿菜轮作制度,分析了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合施用对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稻-菜轮作系统中养分资源优化管理的施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秸秆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处理能提高水稻和儿菜的产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F)增产3.0%~17.9%和12.2%~36.4%,经稻-菜轮作后,第二季(C3)的水稻产量比第一季(C1)水稻增加了820~1 240 kg·hm-2.与F处理相比,稻-菜轮作下连续秸秆覆盖与化肥减量配施的土壤pH提高了0.06~0.55个单位,特别是秸秆全量还田(AS)与70%~80%化肥(F)配施处理(70%~80%F+AS)对土壤pH的改善效果最佳,同时80%F+AS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最高,达到了41.01 g·kg-1.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而言,80%F+AS处理的土壤碱解氮(110~178 mg·kg-1)和有效磷(31.3~64.0 mg·kg-1)含量最高,但过多的秸秆还田量反而不利于土壤有效磷累积.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80%F+AS和70%F+AS处理对脲酶活性提高效果较为显著;80%F+AS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在前两季度下活性均最高;随着耕种时间的增加,特别是C3季度下,70%F+AS和80%F+AS处理的磷酸酶活性较F处理显著提高了45.2%和48.2%.因此,西南丘陵山区紫色土在稻-菜轮作下,70%~80%F+AS处理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与化肥减量20%~30%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的最优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09.
沟渠化对三江平原湿地铁元素沉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沟渠化是湿地垦殖的标志性过程和景观.在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选择了一个典型四级排水沟渠系统,沿等级在沟渠底部布设沉积板,并以附近的河漫滩天然湿地为对照,连续两年定量采集了不同级别沟渠和天然湿地中的当年沉积物,分别计算了沉积通量和沉积物中的铁元素及其氧化物和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各等级沟渠的枯落物、泥沙和总沉积通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均值分别为(57.00±16.90)、(3 997.57±798.98)和(4 054.57±792.91)g·(m2·a)-1,其中枯落物所占比例随沟渠等级增加而逐渐降低;天然湿地的枯落物沉积通量[(120.26±19.42)g·(m2·a)-1]显著高于沟渠,而泥沙[(35.41±11.15)g·(m2·a)-1]和总沉积通量[(155.67±20.75)g·(m2·a)-1]则显著低于沟渠;各级沟渠和天然湿地沉积物中的总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游离态铁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湿地;农渠、斗渠和支渠沉积物的无定形铁和络合态铁含量都与天然湿地接近,且都高于干渠沉积物;各级沟渠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游离度为天然湿地的60.2%,而络合度和活化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沟渠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都低于天然湿地,分别为天然湿地的14.6%、31.6%和41.0%.三江平原湿地垦殖形成的沟渠化对天然湿地的铁和生源要素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合理的农田用水管理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1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闽江河口潮间带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 brevifolius)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入侵斑块湿地、输入养分的短叶茳芏湿地和踩踏形成的裸露湿地N2O通量进行测定,以研究不同的人为干扰方式对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斑块N2O通量[15.37μg/(m2·h)]低于短叶茳芏湿地[18.77μg/(m2·h)],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短叶茳芏湿地的N2O排放,互花米草入侵的减排作用与潮汐关系密切,而与植物生长季节关系不明显;养分输入显著增加了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秋季,养分输入后,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平均值为163.72μg/(m2·h),春季,养分输入后,高潮淹水时和高潮无淹水时,短叶茳芏湿地N2O排放平均值分别为227.62μg/(m2·h)和1178.64μg/(m2·h),极显著高于对照,高潮淹水时N2O排放峰值出现较高潮无淹水时早,N2O通量远低于高潮无淹水时;踩踏形成的裸露湿地N2O平均通量为-0.76μg/(m2·h),表明踩踏降低了短叶茳芏湿地N2O通量,但降低程度因植物的生长季节和潮汐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