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8篇 |
废物处理 | 58篇 |
环保管理 | 62篇 |
综合类 | 323篇 |
基础理论 | 32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保证“限塑令”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塑料袋“少用一点,回收一点,替代一点,降解一点”;尽量做到“能不用就不用,一定要用就少用,多次重复用,不能用时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23.
城市河道建设或整治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殊性质,如何开发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成为该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4.
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落叶(主要是梧桐落叶)对重金属(Cu,Ni,CR)的吸收作用,结果表明:落叶对重金属溶液的吸附效率高于60%,二次吸附效率仍高达60%,对混合液吸附效果更好,且吸附效果与吸附时间,落叶粒径关系不显著。本文还对落叶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方立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1,(1):24-27
1概述
某电厂1号锅炉为西班牙福斯特维勒分公司制造的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自然循环、平衡通风型锅炉,其主要参数为:最大连续蒸发量1189t/h、再热蒸汽流量1015t/h、过热器出口压力17.15MPa,蒸汽温度541℃、再热器出口压力4。11MPa,蒸汽温度541℃。 相似文献
26.
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载氮气和无载气2种条件下,微波再生载苯酚活性炭过程中再生产物的成分和苯酚随再生过程的去向分布。结果表明,无载气时,微波功率越高,再生反应器内温度越高,吸附质的高温裂解反应越彻底,再生产物以挥发性气体为主,有机质种类很少;而当微波功率较低或载氮气再生时,反应器内温度相对较低,苯酚难以被彻底分解,再生产物中含多种复杂的链状或环状有机物。此外,载氮气时,经气提、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约占总吸附量的一半,再生炭上无苯酚残留,活性炭吸附性能可完全恢复乃至优化;无载气时,经挥发而去除的苯酚量只有19.9%,其余大量苯酚则在微波作用下裂解或缩合为其他物质随尾气而去除,且再生炭上仍有少量苯酚未被解吸出来。因此,前者活性炭再生的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7.
啤酒厂麦汁煮沸耗热占全厂生产用热的50%,实现煮沸二次蒸汽的再利用是企业能否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重要环节。从技术原理、技术优势、经济成本等角度对储能与真空蒸发联合热能回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啤酒企业在借鉴和引进节能新技术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8.
在燃煤锅炉运行期间,锅炉定期排污、水质处理罐反冲洗再生、除尘等工序产生大量污水。文章通过对污水处理系统工艺的改造,将燃煤锅炉的排污水回收后用于冷却炉渣,炉渣最终用来烧砖,而湿炉渣水分带走的少量污染物最终被固化在砖或砌块中,不会对周边水质或土壤造成污染,实现了节能减排,收到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9.
袁小英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11-13,18
我国污染场地再利用的开发活动日渐增多,伴随场地的再利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事件也愈加频繁。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相关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监管制度都欠缺的情况下,针对污染场地再利用环境风险管理的项目规划的失当、环境风险评估指标的缺失及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障碍,应加强区域环评与单项建设项目环评的协调,落实场地监管主体、层级及各自的监管职责,形成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从而健全场地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