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3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418篇
安全科学   340篇
废物处理   369篇
环保管理   188篇
综合类   1733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68(Al)为吸附剂,探究其对水中典型荧光增白剂VBL分子的吸附行为.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及N_2吸附脱附对MIL-68(Al)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离子强度、污染物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及吸附时间对MIL-68(Al)吸附去除水中VBL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及吸附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IL-68(Al)对VBL的吸附能适应较宽的p H范围,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00.02 mg·g~(-1);吸附速率在前20 min很快,并且能在18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吸附自发进行并且主要由熵驱动;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对吸附均有贡献,静电作用是吸附发生的主要机制.由以上结果可知,MIL-68(Al)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吸附剂,在去除水中的VBL分子方面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992.
以废纸纤维(WF)为原料,氯乙酸钠为醚化剂,合成不同取代度羧甲基废纸纤维(CWF-1,CWF-2,CWF-3),用于吸附Cr(Ⅲ)。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表征吸附剂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羧甲基化反应在WF上引入羧基,结晶度降低,但依旧保持纤维状形貌。吸附实验表明,取代度越大吸附量越大,pH对吸附量影响显著。在30℃,pH=5,Cr(Ⅲ)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CWF-3添加量为1 000 mg/L的条件下,Cr(Ⅲ)的吸附量达到47.55 mg/g。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能够更好描述吸附过程。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纸浆Zeta电位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WF-3与Cr(Ⅲ)之间的吸附机理包括络合配位和静电吸附。此外,CWF-3还具有良好的分离和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燃煤电厂失效脱硝催化剂的现状以及催化剂失效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了失效催化剂的处理思路和处理方式,主要是再生处理和回收处理,并展望了失效催化剂的处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锂电池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废弃量也在逐步增加.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回收,不仅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也会造成钴、锂、镍和锰等有价金属的极大浪费.综述了国内外对废旧锂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不同回收途径的优缺点,讨论了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着重介绍了共沉淀法在废旧锂电池有价金属回收中的应用.此外,随着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的发展,新的电极材料将会出现并取代过渡金属氧化物,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电解液与之匹配,这将向废旧锂电池回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铜的市场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因此对于再生铜的回收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再生铜回收利用的意义,综述了再生铜回收的来源以及目前回收技术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再生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楼狄明  张允华  谭丕强  胡志远 《环境科学》2016,37(12):4545-4551
基于OBS-2200车载排放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DOC+CDPF)及生物柴油混合燃料B20(生物柴油体积占比20%)对国Ⅲ柴油公交车瞬态工况和稳态工况下气态物道路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B0(纯柴油),B20的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平均排放率偏低,其中,稳态工况下降幅分别为26.43%、10.44%,瞬态工况下降幅分别为22.78%、4.95%;二氧化碳(CO_2)和氮氧化物(NO_x)平均排放率偏高,其中,稳态工况下分别上升8.41%和8.26%,瞬态工况下分别上升7.15%、9.13%.相较于B0,DOC+CDPF对B20的CO和THC净化效果更为显著,其中,稳态工况下降幅分别达60.58%和79.92%,瞬态工况下,降幅分别达63.67%和82.57%.DOC+CDPF使用后,CO_2和NO_x的排放率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997.
电焊作业人数众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电焊工,是一个在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行业中的特殊金属焊接工种。这个工种常常会吸入有害气体,或者受到辐射刺激,面临比如灼伤眼睛、哮喘等危害。电焊工除了个人防护以外,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也可以防止受到职业因素的侵害。  相似文献   
998.
马文静  阎莉  张建锋 《环境科学》2018,39(3):1241-1247
二氧化钛(TiO_2)材料作为性能优异的吸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砷(As)的去除中.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共存硅离子(Si)会占据TiO_2的吸附位点,从而影响As的吸附及TiO_2材料的再生回用.本文通过同步辐射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研究了Si对As微观吸附机制的影响,表明Si的存在不会影响As在TiO_2上的吸附构型.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原位研究表明Si在TiO_2表面形成Si单体、低聚体和多聚体,从而竞争As的吸附位点,同时增加TiO_2再生的难度.为了实现TiO_2材料的高效再生,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氟化钠(NaF)对TiO_2表面Si的脱附效果,发现NaF可以有效地洗脱Si,再生后的TiO_2吸附性能稳定.ATR-FTIR光谱原位分析发现,NaF的加入可有效脱附TiO_2表面的Si单体和多聚体.当利用NaF和Na OH共同洗脱TiO_2表面的As和Si时,3次循环中As的脱附率为86.8%~100.3%,Si的脱附率为67.9%~82.0%.本研究为地下水砷硅共吸附材料的再生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9.
采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胺(CTA)对生物质秸秆进行胺基化改性获得St-N',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合成条件为Na OH质量分数30%、CTA体积100 m 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通过原位沉积法将纳米水合氧化锆(HZO)固载于St-N'内部,制备得到生物质基纳米HZO杂化材料St-N'-Zr.SEM、TEM、XRD与BET等技术表明纳米HZO已成功负载于StN'内部,以无定形为主,分布均匀,粒径为50~100 nm.批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St-N'-Zr吸附磷酸根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为33.90 mg·g-1;最佳吸附pH为1.8~6.0,可用于酸性水体除磷;强竞争离子体系中,磷去除率始终高于初始吸附量的70%,性能明显优于商用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吸附选择性良好.经10次吸附-解吸循环,再生性能良好,表明在水体磷污染深度治理领域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以壳聚糖为黏合剂,采用包覆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除砷吸附剂——颗粒状铁铜锰复合氧化物(GFCM). GFCM吸附剂为不完全球状,直径0.7~1.0 mm,可以有效地将As(Ⅲ)氧化成As(V),并对形成的As(V)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GFCM对As(Ⅲ)的最大吸附容量(pH 7.0)为56.5 mg·g~(-1),显著优于目前已报道的多数颗粒状除砷吸附剂.溶液pH在5.0~9.0范围内, GFCM对As(Ⅲ)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离子强度则对砷吸附效果影响较小.共存阴离子对As(Ⅲ)吸附具有抑制作用,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O■ SiO■ CO■ Cl~- SO■.吸附As(Ⅲ)后的GFCM可用NaOH溶液进行有效脱附再生,可重复使用.在As(Ⅲ)的去除过程中,吸附剂中锰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氧化As(Ⅲ),铁氧化物与铜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吸附As(Ⅲ)与氧化形成的As(V),且铜氧化物有助于增强GFCM的砷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