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828篇
综合类   1563篇
基础理论   428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409篇
灾害及防治   19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特征、要素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三农"和生态环境交叉领域的重要应用。农业具有先天弱质性,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具有天然一致性,且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双重外部性和历史滞后性。在构建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五组关系: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农业短期保供给和长期可持续的关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和机构弱化的关系;目标过度量化和支撑信息不足的关系;农业源治理和工业源治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农业农村特性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5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维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较为滞后的状况,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属性和特点,提出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并运用德尔菲法,最终筛选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鉴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评价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本文给出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评价的技术路线,依据确定的警度区间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并综合运用大气污染预警分级和交通信号警示灯原理,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直观反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警戒情况。研究结果认为: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状况进行有效定量评估,进而为建立科学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预警机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953.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期间我国农业直接碳排放量整体较大,且大部分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处于上升趋势.根据三大功能区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和流出分析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是区域内部自产自消,其次是供给粮食主销区,最后是供给粮食产销平衡区.而粮食主销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相对较少.粮食产销平衡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我国碳排放流向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等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主要是由东部等发达地区流入.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以及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产量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出强度、传输介质能力以及影响力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54.
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如何定量评价旱灾的致灾程度,对旱灾等级进行科学界定,对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以农作物旱灾受灾率(Ia)为分级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和逐步聚类法为分类方法,拟将农业旱灾划分为5级,分别为无旱(D0)、轻旱(D1)、中旱(D2)、重旱(D3)、特旱(D4),通过判别分析法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以期对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的农业旱灾等级标准进行合理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旱灾等级划分采用类平均法和重心法划分结果一致,D0为0≤Ia10%,D1为10%≤Ia15%,D2为15%≤Ia20%,D3为20%≤Ia25%、D4时Ia≥25%;在区域尺度上,D0为0≤Ia6%,D1为6%≤Ia13%,D2为13%≤Ia22%,D3为22%≤Ia36%和D4为Ia≥36%。考虑到全国农业旱灾标准的推广性以及未来旱灾可能加重的变化趋势,将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率在不同等级的范围提升2%~3%。从实际记录年度旱情来看,两个尺度上的分级结果均比较合理,能很好地解释现有农业旱灾的分级现象,可为今后的农业旱灾应急响应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956.
分析了节水灌溉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多角度探讨了地节水灌溉、地上节水灌溉、地下节水灌溉三种不同形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节水灌溉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有效途径和粮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57.
试论我国农业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我国农业环境标准的范畴和分类,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农业环境标准,并对加强农业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8.
本文利用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的土地自然质量指数数据,结合2004年的县级统计数据,建立改造的C-D生产函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定量考察了土地质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得到如下研究结果:对所用的县,土地质量指数每增加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0.336%;分地区的结果显示,土地质量和化肥投入在东部地区为替代关系,在西部地区为互补关系。研究结论:土地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加强对土地质量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959.
《云南环境科学》2010,29(4):63-63
《环境科学导刊》是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类环境科技双月刊。刊物力求反映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环境科学导刊》设置有科研专题研究、环境管理、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污染治理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惠赐文稿。为使杂志严谨、规范,特对来稿作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960.
人类文明的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地球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