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46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从农用地价值的综合分析出发,提出了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结构。为实现农用地景观生态价值的货币化,建立了以条件价值法为核心的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评估模型,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开展农用地转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景观生态补偿价格评估模型估算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2.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整理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显得日益重要.耕地整理的潜力评价作为整理基础工作,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耕地整理目标和潜力评价的原则,以实践工作为基本,指出评价工作应从单一指标过渡到多指标综合考虑,提出耕地潜力评价体系应包括增加耕地系数、耕地产出提高率、投入产出比、林地面积比重提高率等方面,以期在评价工作中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3.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和预防监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通过五年连续治理,治理程度达795%,人均基本农田近102亩,人均产粮368kg/a,人均纯收入477元/a,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4.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曼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以新疆1996—2004年农用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农用地变化产生的环境效应。尽管农用地数量在整体上是增加的,但是土地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仍在继续。因此,新疆农用地要在水资源的承戴范围内适度增加。目前,新疆农用地变化给整体环境带来负面的效应。仅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整体环境变坏。因此。新疆在土地利用中,要以此为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各种功能用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5.
阻燃抗热防护服装在劳动保护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详细介绍了阻燃抗热防护服装所经常使用的各种功能性纤维材料的性能及发展现状,以及针对非阻燃常规纺织纤维的阻燃改性技术和针对常规纤维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文章同时介绍了现行国家标准中推荐的阻燃抗热防护服装的阻燃性能检测技术,对国际上先进的TPP检测系统和热人仪检测系统也作了简要的描述。本文对于了解阻燃抗热服装及其阻燃抗热性能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依据,是正确核定项目资金预算的关键。必须完善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定额预算标准,合理取费,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预算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167.
长期以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缺乏整体效益观念和"经济效益第一、社会效益第二、忽视生态效益"问题,应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创新投资机制,完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8.
通辽北部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地利用强度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具有高敏感性特点,对其利用强度及潜力分析能够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支持。论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在通辽市从北向南选取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和科尔沁区作为典型区域,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农地产能差异及空间变异规律,并对该地区农地利用强度及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产能较低,贯穿开鲁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带状区域及科尔沁区沿西辽河分布的带状区域是研究区产能最高的区域;②西辽河平原区各层次产能均高于大兴安岭丘陵区,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对产能产生主要影响,县区之间可实现产能差异性小于理论产能,利用和管理水平是产能发挥的根本;③理论利用强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理论利用潜力自东向西递减,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自南向北递减,可实现利用潜力西高东低;④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着重解决土地利用粗放、非法占用耕地的问题;北部丘陵区应因地制宜,对不适耕种的区域建议还林还草,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69.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着农用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数量锐减的现状。如何缓解人地关系、 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效率是目前中国解决农用地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开展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论文以陕西省为例,提出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克服传统方法学习过程慢,易造成规则灾难、 过度拟合等问题。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挑选评价指标体系,剔除冗余程度高的评价指标:耕地平衡指数和单位面积劳动力人数。对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模型收敛结果良好,误差均不超过3×10-16。为了便于分析评价结果,采用K-means方法将评价分值聚为四类,并与陕西省农用地集约度的空间分异(陕北、 关中、 陕南)实际情况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新模型的评价结果与陕西省各地级市的实际情况相符,杨凌示范区的集约程度最高。最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农用地集约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4,高于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0.
论文采用PSR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云理论分别构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云模型,对农用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例,得出新兴县农用地生态环境分值为0.75,农用地生态环境良好。并将云理论与模糊规则进行对比,得出新兴县农用地生态环境分值分别为0.75和0.70,两者结果差异不大,但是结果表明云理论能完整表达评价问题中的不确定性,避免模糊规则中隶属度函数确定繁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