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60篇
  免费   2601篇
  国内免费   4889篇
安全科学   6986篇
废物处理   416篇
环保管理   3178篇
综合类   18089篇
基础理论   2205篇
污染及防治   1203篇
评价与监测   1194篇
社会与环境   970篇
灾害及防治   1109篇
  2024年   445篇
  2023年   1454篇
  2022年   1399篇
  2021年   1566篇
  2020年   1178篇
  2019年   1234篇
  2018年   756篇
  2017年   869篇
  2016年   984篇
  2015年   1231篇
  2014年   2522篇
  2013年   1520篇
  2012年   2037篇
  2011年   1968篇
  2010年   1509篇
  2009年   1643篇
  2008年   1733篇
  2007年   1670篇
  2006年   1421篇
  2005年   1217篇
  2004年   1017篇
  2003年   883篇
  2002年   685篇
  2001年   565篇
  2000年   477篇
  1999年   477篇
  1998年   385篇
  1997年   409篇
  1996年   367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76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评价偏二甲肼燃料库重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危险性等级,通过此评价对航天领域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制药企业存在特殊的危险性,为对此危险性进行深入分析而开发的医药工业企业安全评价系统,在参考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企业安全评价通则的基础上,以现场为出发点建成。该系统以简单的操作方式,完善的功能服务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45.
丁吉震 《环境保护》1992,(5):30-31,7
矿区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设计是指对即将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总的设想.它包括评价总方案的设想和评价工作实施计划设想两部分.这两个设想都要在对评价对象与其所处地域环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构思、研究、审查、修正之后最终成为开展评价工作的指导纲要和实施依据.环评总体设计的最初成果应当是"评价大纲",而环境影响报告书则是其不断完善和深化的最终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环评总体设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成败,因而必须予以极大的重视.总体设计的水平,除取决于评价者的思路、经验、知识面和工作态度外,能否应用科学的方法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矿区环评具有多分枝、多层次、多要素等构成系统的条件,又有目的性、不确定性、生长性等系统特征,所以矿区环评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典  相似文献   
46.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土地复杂性、模糊性的特征,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评价,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48.
黄河流域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技术创新是破解流域PM_(2.5)污染防治难题的关键手段。该研究以2004—2019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PM_(2.5)污染数据为样本,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PM_(2.5)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和关联性特征,并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和气温、降水等自然解释要素纳入同一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各因素对黄河流域PM_(2.5)的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系统识别和甄别技术创新要素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程度和溢出效应,解析技术创新对PM_(2.5)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PM_(2.5)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和相关性,浓度值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于漯河、濮阳等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80且显著为正,空间关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为主;②专利授权量的增加通过排放源管控治理、移动源消减治理等路径对本地区PM_(2.5)防治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由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补贴等绿色技术壁垒的存在加剧了邻近地区污染治理难度,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流域城市人均创新指数的提升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等机制同样促进了本地PM_(2.5)浓度下降,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未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基于技术创新对PM_(2.5)防治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提出适应性对策建议,突出技术创新在空气污染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搭建和完善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流域间联防联控机制与竞争合作机制,助推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改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9.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新疆独山子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气中二次组分的转化过程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对新疆独山子区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水溶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s)表现出与PM_(2.5)一致的季节变化,为冬季(67.86μg·m~(-3))秋季(13.77μg·m~(-3))春季(10.09μg·m~(-3))夏季(4.85μg·m~(-3));冬季二次无机离子(NH~+_4、SO~(2-)_4和NO~-_3)占TWSIs的98%;结合气溶胶热力学模型(E-AIM)探讨独山子区大气颗粒污染物中颗粒相含水量以及颗粒酸碱性;表明独山子区颗粒物呈酸性,年均原位pH为0.81,其中冬季样品的pH(2.93)值最高;颗粒含水季节变化为冬季(331.32μg·m~(-3))秋季(5.91μg·m~(-3))春季(5.46μg·m~(-3))夏季(1.62μg·m~(-3));年均氮氧化率(NOR)和硫氧化率(SOR)分别为0.13和0.47,表明区域污染物存在二次转化;进一步分析表明颗粒相中的硫酸盐质量浓度受到颗粒含水量和颗粒酸碱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高的颗粒相含水条件下区域硝酸盐的形成主要以非均相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吸光性的影响,于2017年10~11月进行PM_(2.5)样品采集,对PM_(2.5)中碳质组分、糖类化合物和WSOC的光吸收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秋季PM_(2.5)中WSO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12±3.47)、(17.07±5.64)和(1.34±0.75)μg·m~(-3),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对OC的平均贡献率为38.93%.长春秋季总糖浓度为(1 049.39±958.85)ng·m~(-3),其中作为生物质燃烧示踪剂的脱水糖含量(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和甘露聚糖)在总糖中占比为91.69%,糖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源为长春秋季大气中糖类物质的主要贡献源.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及3种脱水糖的特征比值研究显示,作为长春秋季大气主要污染源的生物质燃烧的类型是硬木和作物残渣的燃烧.长春秋季WSOC的光吸收波长指数(AAE)为5.75±1.06,单位质量吸收效率(MAE)为(1.23±0.28)m~2·g~(-1),表明生物质燃烧对WSOC吸光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生物质燃烧特征源参数量化计算生物质燃烧对WSOC浓度的贡献达58.82%,对总WSOC光吸收的贡献达40.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