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591.
开展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的划定和编制,通过青海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对青海省空间生态环境基础状况、结构功能属性进行系统评价,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确定青海省"三线一单",明晰空间布局、污染物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管控要求,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构建符合青海省实际的分区环境管控体系,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92.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93.
岸线作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互动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长江岸线资源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与重点开发对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针对长江生态修复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通过高清遥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实地监测,获得了长江7条主要支流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的系统数据,以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岸线资源保护、维系近岸陆域和水域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研判长江主要支流岸线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总体态势,结合岸线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识别岸线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评估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累积性影响。在岸线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岸线空间管控区进行划定,提出不同岸线类型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594.
水是流域空间管理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要素,流域不同区段的水敏性差异会对建设用地扩张形成不同的限制性影响。从流域空间综合管理的视角出发,尝试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4个方面构建流域水敏性分区评价指标及方法,以太湖流域为例开展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水敏性评价,并采用1985、1995、2007、2017年4个典型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刻画了过去30余年太湖流域建设用地扩张与水敏性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1)1985~1995年间,太湖流域建设用地扩张与水敏性基本上没有关联,高水敏区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最高;(2)1995~2007年间,空间扩张与水敏性的关联性增强,建设用地扩展强度随水敏性增强而下降,扩展强度较大区域以低水敏区域为主;(3)2007~2017年,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显著提升,拓展空间主要布局在低水敏区域,水敏性对空间扩张的约束性在增强;(4)虽然太湖流域水敏性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作用在提升,但二者关联度还不够高,水敏性还没有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关键约束。研究结果可为协调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制定适应水敏性的空间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5.
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地区差异明显。在进行城市集约利用评价或制定相关标准时,由于存在这种差异,导致很多政策执行不力。在人们高度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时,如何进行差别对待,因地制宜,需要从类型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设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城市统计年鉴》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方法,筛选出共4类24个指标,借助统计资料和GIS技术,划分了4个一级集约利用类型区以及各区中的17个亚区,并建立了亚区命名体系。结果显示:(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大致为东高西低。东部城市多为Ⅰ、Ⅱ级,中部城市多为Ⅲ级,西部城市多为Ⅳ级。(2)城市土地集约程度和城市经济状况存在不完全吻合现象,表现在一些城市经济情况相对比较好,但是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却不高。这在中部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由此得出结论,采用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管理问题,并可进行动态更新,使政策制定和管理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596.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是实现布局优化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从而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实施和村镇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金牛湖街道农村居民点现状在整体上存在“布局松散、面积零碎”的问题;各村(社区)之间地域差异明显、分布不均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沿“低坡度、低高程、交通便利”地带分布的显著特征;(2)按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可将金牛湖街道划分为5种适宜性分区。其中,高度适宜区占街道总面积的165%,总体上能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3)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及适宜性分区结果,将各村(社区)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内部整改”、“逐步迁村并点”3种优化模式,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97.
功能分区是协调森林旅游地自然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和管理工具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可以开展森林旅游的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征之后 ,探讨了森林旅游地功能分区规划的基本目标、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598.
尿素催化水解技术是在普通尿素水解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改进技术,具有安全、稳定、灵活、经济等优点,结合CFD模拟、分区控制,实现精准喷氨,克服了常规技术的缺点,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技术效果良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9.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重要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的环评体系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全链条环评管理在制度联动、衔接融合和管理闭环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须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责任边界清晰、衔接关系顺畅的全链条环评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四联动、三融合、两闭环”的基本模式。建议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深化政策创新试点,强化能力建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600.
大清河-白洋淀流域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使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白洋淀流域2010、2015及2018年的生境质量、碳储量及土壤侵蚀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2010-2015年流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土壤侵蚀缓解,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