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16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435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限制油料中的含硫量是确保烟气达标排放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燃油锅炉监测结果的统计而推导出二氧化硫与油品中含硫量的关系公式 ,再求出二氧化硫浓度达标排放的含硫量限制水平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12.
基于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有助于维护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桑干河上游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探讨2020年桑干河上游碳固持、食物供给、产水和土壤保持这4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桑干河上游4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与流域地形地貌基本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环绕桑干河主干道的半闭环式的高值带,需求的高值区则与人口密集区基本吻合。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以高供给-高需求和高供给-低需求的匹配类型为主,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23,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现状突出。根据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及社会经济特征,将桑干河上游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区,即神头泉域生态修复区、北部古长城沿线生态屏障带、大同盆地防风固沙区、内长城沿线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桑干河水生态修复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带,并通过搭配组合“辅助再生、自然恢复、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713.
为筑牢安全韧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空间自我恢复能力,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研究适宜大尺度空间的生态修复分区方法,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问题,构建生态系统“受损-恢复力-可修复潜力”评价技术体系,通过生态系统现状及受损评价,摸清生态系统问题及退化区域;根据生态系统特征及支撑能力,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和可修复潜力评价;耦合多级评价结果,识别修复特征相同的区域,综合划定生态空间修复分区。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可修复潜力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区域,潜力中等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阴山北部荒漠草原、阿拉善荒漠等区域,潜力低区域主要包括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局部草原、荒漠沙地区域等。结合区域特征,综合划定9个生态空间修复分区,从促进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保护与修复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提出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策略,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从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可修复潜力3个层面建立生态评价技术体系,划定生态空间修复分区,提出适宜大尺度生态空间治理的方法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14.
生态用地碳汇为从增汇角度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途径,综合分区优化对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测算中国31省(市、区)各类生态用地碳汇总量及单位面积碳汇量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探究2000-2020年生态用地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和时空演进趋势,并基于碳汇与绿色GDP的脱钩关系和协调状态构建综合分区,结合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开展优化治理。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生态用地碳汇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速为0.077%;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效应,湖南、贵州、广西属于高-高集聚区,形成高值辐射中心,山东属于低-低类型,为低值塌陷区。2)生态用地碳汇总量空间差异明显,高碳汇区碳汇能力强于其他地区;核密度估计显示高碳汇区和低碳汇区碳汇呈增加趋势,中碳汇区保持相对稳定,且三者均存在区内集聚特征。3)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用地碳汇与单位生态用地面积碳汇均以高-高集聚类型和低-低集聚类型为主,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尤其南部地区的省(市、区)具有单位面积生态用地碳汇优势和潜力。4)生态用地碳汇与绿色GDP两者以脱钩和多元协调状态为主,大部分省(市、区)单位面积生态用...  相似文献   
715.
GIS在云南鲁甸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金  李波  杨艳锋 《灾害学》2008,23(1):73-75,87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通过量化地质灾害形成的指标,建立属性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以量化数据为依据,制作鲁甸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716.
为了解决晋城煤业集团在部分矿井减产的情况下,对各大矿井进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发展战略问题,利用矿井通风仿真系统MVSS3.0,对该集团成庄矿的通风网络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利用矿井通风仿真系统实现了二、四盘区和三、五盘区的分区通风,为矿井的以风定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二、四盘区分区通风不但解决了风机“对拉”问题,也解决了风速超限、风流不稳等问题,并且能满足后续的开拓、生产。同时也解决了瓦斯问题。采用6道压力平衡风门将三、五盘区隔开,这种方法施工简单、易行、经济,调节设施少,便于通风管理,分区后通风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17.
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借助GIS 平台对广东省进行了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以期对该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灾形成的主要因子,选取自然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社会经济易损性和抗灾指数3个指标,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得到了广东省洪涝灾害危险性分区图、社会易损性分区图和工程防洪能力分区图;最后,按照风险评估理论将3个指标进行叠加后,形成了广东省以县为单元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河流汇聚的中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易损性最高的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区;抗灾能力最弱的地区集中在粤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综合各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处于高危险区上,但因其防洪能力较强,降低了受灾风险;而粤北山区因防洪能力较弱,处于高风险区.评价结果与广东省近几年的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18.
文章介绍了氧化类尾气处理装置的工艺原理和特点,分析了氧化类尾气处理装置在天然气净化行业正常工况、开停产期间,以及异常工况情况下尾气超标原因,提出了硫磺回收装置精准配风、控制尾气处理装置溶液浓度等具体解决措施,并从工艺流程优化、联锁设置、自动化改造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确保氧化类尾气处理装置实现全时段达标。  相似文献   
719.
针对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有机物含量低、氮磷含量高的水质特点,采用同步生物氧化(SBOT)、澄清、砂滤、臭氧氧化及活性炭过滤相结合的处理工艺进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SBOT水力停留时间4.5 h、好氧区溶解氧3.0 mg/L、C/N为2左右,澄清池上升流速1.93 m3/(m2·h)、聚合硫酸铝铁投加量35 mg/L、聚...  相似文献   
720.
通过药剂投加比为3.3%和6.7%的两组实验,分别对比了混合均匀度为100%、67%、33%条件下,不同时间点土壤砷浸出浓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理论计算浓度的差异,验证了假达标风险确实存在,且风险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和混合不均匀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时,由于硫酸铁本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假达标"风险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