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48篇 |
免费 | 1522篇 |
国内免费 | 9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01篇 |
废物处理 | 100篇 |
环保管理 | 756篇 |
综合类 | 5079篇 |
基础理论 | 1009篇 |
污染及防治 | 433篇 |
评价与监测 | 344篇 |
社会与环境 | 370篇 |
灾害及防治 | 3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46篇 |
2023年 | 389篇 |
2022年 | 438篇 |
2021年 | 500篇 |
2020年 | 433篇 |
2019年 | 367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349篇 |
2016年 | 353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757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648篇 |
2011年 | 614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403篇 |
2008年 | 487篇 |
2007年 | 395篇 |
2006年 | 314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51.
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552.
553.
安宁市车木河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农村面源、农业生产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车木河水库面临水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提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和监察队伍建设;解决好水源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54.
盐胁迫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生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含盐量分别为1%、2.5%、5%条件下颗粒污泥成长特性,对其表面结构、粒径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颗粒成长初期颗粒较为疏松,粒径和离散度均呈增大趋势;颗粒成熟后粒径密实度增大,粒径大多稳定在0.3~0.5 mm左右.成熟的颗粒污泥在含盐量1%下颗粒孔隙率较大,离散度较小,菌胶团细菌占优势,微生物通过胞外多聚物相互聚集,其稳定性较好;而在含盐量5%下其孑L隙率和离散度呈现相反趋势,丝状菌占优势,颗粒通过丝状菌的相互缠绕形成,其稳定性较差;但在含盐量2.5%下由于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菌均未成为优势菌群,难以维持稳定结构,颗粒发生膨胀自溶,其离散度也变大.研究提出了同质和异质2种生长模式,颗粒粒径分布较窄的成长模式称为同质生长,其颗粒的生长及基质利用条件基本相同,故系统稳定;而颗粒粒径分布较宽的成长模式称为异质生长,其颗粒生长和基质利用条件差异性大,故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555.
项目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档案特性的分析,探讨了当前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并以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档案管理流程、手段和要求做了详细论述,为电子政务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56.
557.
558.
559.
采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得了2017年资阳市典型污染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参照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建立了基于排放因子法和物料衡算法的资阳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行业排放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资阳市SO2、NOX、CO、PM10、PM2.5、VOCs、NH3总排放量分别为3.58kt、13.91kt、94.91kt、25.51kt、8.67kt、23.84kt和46.44kt。S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源;NOX排放主要来自移动源;CO排放主要来自工业过程及移动源;PM10和PM2.5、排放来自扬尘源和露天秸秆焚烧;VOCs主要来自溶剂使用源;NH3主要来自农业活动。资阳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布在工业点源较为集中的雁江区和安岳县,乐至县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