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喀斯特自然环境的垂直性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聚落存在垂直空间分布的现象.掌握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对区域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类型区,运用GIS相关软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等高线数据的空间转换和与居民点数据的叠置等技术得到各个研究区的居民点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依此分析喀斯特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聚落的垂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地貌类型区的聚落垂直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且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下的聚落有不同的垂直空间分布特点;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与区域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表现在地貌垂直空间差异越大,聚落垂直空间差异越大;并且,垂直性加剧了喀斯特聚落空间差异的复杂性.最后得出结论,垂直分异是喀斯特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规律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是伴随区域经济增长而产生的,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是受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总结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现象表征主要体现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经济重心3个方面,并对这3个方面的测度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构建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各县域GDP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方法,对1988~2008年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情况做了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台阶式扩大,主要由富裕地区引起,并且经济重心在不断转移。结果与1988~2008年浙江省的实际发展情况较为吻合,表明该测度分析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在未来类似研究中值得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63.
随着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苏为研究区域,从供给约束及开发需求的角度,分别构建了土地供给约束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供给约束指标体系主要由水土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两个方面共9个具体因子组成;土地非农开发需求指标主要由人口、经济、投资水平及变化,以及经济要素产出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土地获取成本及产业基础等方面共19个具体因子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研究了江苏各县(市)土地供给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根据两者的组合特征,将全省分为四大适宜类型区,即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提出了各类型区开发利用导向,对实现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社会、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4.
段钊  赵法锁  李芳 《灾害学》2012,(1):34-37
滑坡是陕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以陕西省县域滑坡密度为测度指标,运用ARCGIS9.2、Geoda095i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滑坡灾害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陕西省滑坡灾害防治及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5.
针对我国目前对平原区河流连通综合评价指标和实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定义了河流连通指数RCI,并以上海浦东片部分选区为例,结合Arc GIS软件及Ward开发的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法,分析河流连通总体特征及差异,讨论城镇化影响下的河流连通空间分异特征及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区域RCI整体为一般连通,形态连通基本为较差或不连通,结构连通50%以上为非常连通,功能连通50%以上为一般连通或较连通,各个指标层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聚类为四个集群,依据河流连通性和城镇化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形态提升区、功能恢复区、形态恢复区、连通提升区。  相似文献   
166.
长江流域农业地域分异及专业化生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农业发展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但流域内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人文特点等不尽一致,各省市农业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农业及粮食生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运用主分量分析法,得出各 综合评价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主导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和发展方向的分异,将长江流域划分为3个大区17个亚区。  相似文献   
167.
冬小麦产量高低及稳定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同等重要。鉴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显著,有必要从高产—稳产关联特征入手,探究全面提升冬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途径。基于598个县1985—2014年的单产数据,分析了冬小麦高产与稳产关联性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气象、物候观测、农业生产要素等数据,应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揭示了冬小麦高产—稳产关联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1)冬小麦产量随时间不断提高的同时稳定性也增强,高产性和稳产性均呈东北向西南降低的特征。(2)冬小麦高产与稳产、低产与不稳产密切关联,在研究区占据主导地位,且这两种关联类型的分布区域相对稳定,空间聚集性强。(3)灌溉条件是促进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影响随时间逐渐增强;具备灌溉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区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均比较适合冬小麦生产,但不同物候期气象要素的波动对高产和稳产均有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划定冬小麦优质产区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8.
荧光光谱法快速检测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正己烷、石油醚及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三种溶剂浸泡或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相结合测定土壤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方法,并为了验证方法有效性,对典型煤矿区93个土壤样品中的荧光烃类进行了快速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正己烷(1∶2,体积比)混和液超声波萃取土壤中荧光烃类,耗时短,萃取能力较强。对于具有大量土壤样品的研究区域,超声波萃取与荧光光谱法相结合可大大缩短土壤样品中总荧光烃类污染物的检测时间,进而可快速获知某一研究区内土壤环境中荧光烃类污染物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对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9.
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热带人工林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生态系统不同林龄土壤碳、全氮特征,对热带地区种植橡胶及其更新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文章分析了海南儋州地区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林龄的橡胶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垂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人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7龄幼林晚期(37.54%)>16龄开割树(26.4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4.44%)>2龄幼林早期(18.99%);(2)不同林龄橡胶林胶园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开割树(16龄),各土壤层次土壤全氮质量分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其垂直分布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16龄开割树(34.32%)>7龄幼林晚期(30.98%)>30龄老龄即将更新树(21.09%)>2龄幼林早期(14.37%);(3)不同林龄胶林土壤碳氮(C/N)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开割树(16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各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2≥0.5839,p<0.01).本研究可为研究热带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及橡胶林生长碳氮耦合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热区进行天然橡胶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0.
滇池东南岸农业和富磷区入湖河流地表径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新宝象河的平均流量为2.6 m3/s,占总入湖流量的26.5%;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指标,许多河流均已严重超标。河流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3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氮、总磷、溶解磷、硝态氮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53.636%,氮、磷含量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降雨条件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浓度增长迅速,流量、悬浮物与大多数水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磷矿开采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降雨条件下更加明显,其悬浮物浓度在降雨条件下比只受农业面源影响的河流最高高出1.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