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32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三阶段控温堆肥过程中接种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接种复合微生物是提高堆肥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堆料中土生微生物的竞争,较高浓度的土生微生物浓度会抑制接种微生物的长生繁殖.实验表明:当堆料中土生微生物初始浓度为4×108CFU/g时,所接种的微生物不增殖,且随着堆肥的进行,浓度下降很快;而非接种微生物增殖很快,最高浓度可达1010CFU/g.当土生微生物浓度降低至4×105个/g,接种微生物增殖较快,最高达1011CFU/g.因此,本文利用堆肥自身产热和少许外来热源加热的三阶段控温法进行堆肥.使堆温在4 h内迅速升到70℃以上,并维持8 h,从而使土生微生物浓度降至4×105个/g以下,并起到软化堆料,便于微生物降解的目的.待温度冷却至35℃~45℃时,接种复合微生物,使其快速生长繁殖,数量从108 CFU/g上升到1011CFU/g(干样品),且接种微生物以非接种做生物保持优势地位,从而快速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由于在最终产品中含有大量接种有益微生物,可利用其作为菌肥进行回流接种堆肥,以增加堆料中接种微生物数目、改善堆肥微环境、节约菌剂用量、缩短堆肥发酵周期和降低堆肥成本.但利用接种微生物堆肥产品作为菌肥反复接种时,随着反复次数的增加,非接种微生物高浓度繁殖;接种微生物和非接种微生物浓度比约为1:3(反复接种5次),浓度情况发生了逆变.因此,回流菌肥反复接种5次后,接种菌剂基本上就不再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132.
为从源头实现沼液减量化,采用半连续进料方式,研究沼液全量回流用于农业废弃物沼气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纯秸秆沼气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值、EC持续增加,总氮(TN)持续降低(第132d时仅为110mg/L),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在94d后逐渐积累,日产气量逐渐下降,第104d时仅为产气稳定期时的50%,补氮后产气快速恢复,较补氮前大幅提高了1.5倍;与纯秸秆发酵相比,以秸秆猪粪混合物发酵避免了发酵过程中氮不足的问题,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且日产气量长期保持稳定,在沼液回流105d后TN和TVFAs有积累趋势,但对产气尚未表现出抑制.综上所述,在多元物料沼气发酵系统中进行沼液全量回流总体可行,但需关注铵氮和TVFAs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133.
前置反硝化脱氮系统外加碳源在线控制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碳氮比(C/N)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对连续流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外加碳源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能使出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x-N)的浓度在满足出水水质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外加碳源的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总回流比大于2碳源不足时,增加总回流比并不能提高脱氮效率;总回流比一定,缺氧区出水NOx--N的浓度达到2mg/L左右时,即使碳源投加量成倍增加,TN的去除率提高不多.在对总回流比与投加碳源量的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外加碳源量的控制方案:通过使缺氧区出水NOx--N浓度维持在2mg/L左右来控制外加碳源的投加量,总回流比由进水TN及出水NOx--N浓度的标准值来确定.该控制方案既容易判断碳源投加的最佳点又能节省碳源的投加量,易于在污水处理实践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4.
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原理及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CAST工艺在湖州市东郊污水处理厂应用的情况。结合该厂水质、水量等特点 ,分析了CAST工艺的原理及CAST工艺池型、曝气系统、撇水系统、混合液回流、污泥排放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并总结了该工艺的优点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5.
经过对比实验,发现重铬酸盐法测定COD准确度高,精密度高;HACH微回流法测定COD,对于清洁的地表水准确度高,精密度高,但是对于污水的测定精密度不高,不适用于污水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6.
为了实现中低浓度氨氮废水情况下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在升流式生物膜反应器中,通过调控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和回流比,研究进水氨氮浓度为200 mg·L~(-1)时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过程。结果表明:1~17 d,污泥处于驯化阶段,HRT为12 h,DO控制在0.1~0.2 mg·L~(-1),50%的回流比满足污泥上升流态;18~60 d,HRT逐步缩短至8 h,DO控制在0.3~0.5 mg·L~(-1),回流比增大至150%,AOB和ANAMMOX在该阶段成功富集,填料上初步形成生物膜;61 d时,HRT缩短至6 h,加大回流比至200%,溶解氧控制在0.3~1.0 mg·L~(-1),系统启动加速,此时,进水氨氮负荷增加至0.795 kg·(m~3·d)~(-1);运行至第93天,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82%,ANAMMOX完成挂膜,CANON工艺成功启动。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整个启动过程中,优势菌群AOB和ANAMMOX的丰度呈增长趋势,启动完成时,生物膜中AOB占比19.46%,ANAMMOX占比22.49%,分别属于Brocadiaceae和Nitrosmonadaceae。CANON系统集成絮体、颗粒和填料挂膜3种污泥形态为一体,实现了在中低浓度氨氮废水中的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7.
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滨海农村污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厌氧-3级好氧/缺氧生物膜工艺进行技术改进,并对改进后的"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低碳氮比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际应用。新工艺增设了回流泵(回流比2∶1),且厌氧段悬浮填料装填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3级好氧/缺氧段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装填率依次由原来的50%、40%、25%提高到70%、60%和40%。装置连续稳定运行12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8 m3/d,HRT为3.7 d,监测结果表明:对COD、BOD、NH3-N、TN、TP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6%、85.9%、86.7%、63.9%、69.3%和85.5%;出水COD、BOD、NH3-N、TN、TP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在34.9、8.9、3.4、9.9、0.9和6.9 mg/L以下。改进后出水BOD和TN的去除能力有较大提高,除TP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8.
文章对废水中CODCr测定方法中的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和回流消解/滴定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和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达到质量控制的要求,两种方法分光光度法与回流消解/滴定法测定标准水样的方法相比,CODCr测定结果稍微偏高,但对于废水样品,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和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值得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9.
不锈钢冷轧重金属污泥成分复杂、产量大、危害严重,已成为不锈钢企业环保治理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尚无妥善安全、经济实用的大宗利用途径。针对不锈钢冷轧酸洗废水的来源和特点,提出了一条污泥源头减量、废水两段处理、污泥分段回收的技术路线,由此得到的前段重金属污泥,利用途径可参考含铁尘泥,用作转炉造渣剂、烧结原料、球团矿、生产直接还原铁或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后段含以CaSO4,CaF2为主的钙盐污泥,利用途径可参考氟石膏,用作水泥矿化剂、建材原料或冶金辅料。  相似文献   
140.
基于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人才“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但长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偏向城市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等,造成农业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出现人才"空心化"、产业化人才匮乏等问题。随着农业生产链条的不断延伸及分工与合作的逐步深化,满足产业化需求的人才结构也逐步细化,许多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如:推动产业化扩张和规模化发展的规划管理人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链延伸交融程度的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产业链顺利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服务人才等。当农业农村现有人才存量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时,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合理引导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以及非农籍社会人才回流农业,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相应的,实现人才顺利回流农业,需通过日益延伸的农业产业链内部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并引导产业化紧缺人才组成专业型或互补型人力资本团队并积极参与产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