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73篇
环保管理   207篇
综合类   760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661.
本文利用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厦门西港及香港维多利亚港的1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类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包括重金属Cu,Pb,Zn,Cd、有机污染物DDT,PAH,PCB,HCH,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正确的分类基于变量的适当选择,即选择代表来源不同的样品之典型特性的变量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62.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化学耗氧量)、TN(总氮)、TP(总磷)的排放负荷,并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法在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污染排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18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1 188.20、2 752.56和259.33 t.COD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与TP的排放量均主要来自种植业.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559.41、2 752.56和1 296.63 m3/a.种植业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等标污染负荷中的占比最高,为36.40%,其次是畜禽养殖业,为34.44%.③各乡镇的等标污染负荷差异较大,等标污染负荷范围为(286.16±150.67)m3/a,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范围(0.13±0.067)m3/a.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可分为种植业主导型、种植业高污染型、生活污染主导型和畜禽养殖业主导高污染型等4种类型.研究显示:来源于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源,TN是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等标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流域北部乡镇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但流域西部各乡镇排放强度较大的特征;流域内各乡镇防治面源污染需要针对其污染来源特点分别采取推进种养平衡、推广绿色种植、分区控制农田径流以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分类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63.
黄河流域典型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科克兰(Cocnran)Q检验法,将黄河流域湿地分为河道湿地型、河滨湿地型、河口型3类.基于生态水文学方法,计算了黄河流域典型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提出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时应主要关注湿地消耗水量”的观点,并进一步将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最小、适宜和理想3个等级.计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湿地最小、适宜、理想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2 0 .3×10 8m3、3 7.6×10 8m3和5 4.9×10 8m3;黄河流域典型湿地与河道重复量为1.9×10 8m3.研究结果显示,要维持湿地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需每年最小向湿地分配水量2 0 .3×10 8m3.为使黄河流域湿地恢复到理想状态的需水量为5 4.9×10 8m3.  相似文献   
664.
白凯  王馨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7):1525-1540
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独特的存在,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总结国内旅游资源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主题,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期、发展成熟期和停滞衰退期三个研究阶段,研究主题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概念界定、调查实践、评价与开发等;对2017年更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进行系统解读,重点分析其内容的全新变化并且深入剖析尚且存在的问题;对接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重点从旅游资源概念、分类、调查和评价四个方面说明二者的互动关系和延伸讨论,明晰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有益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665.
采用TWINSPAN分类法,根据旅游对森林植被影响程度,划分为6个旅游等级影响区,反映了以游径为轴线的旅游影响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对12个旅游影响指标相关分析表明,有3对旅游影响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剔除树桩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为极显著相关,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剔除树桩影响系数、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这2对指标均为显著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1.88%,这5个主成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中的7个旅游影响指标关系密切。以7个旅游影响指标进行的旅游影响区等级划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这就简化了旅游对植被影响评价和影响区等级划分指标的选取。  相似文献   
666.
从新疆、内蒙干旱地区苜蓿属、草木樨属、锦鸡儿属植物的根瘤中分离出54株根瘤菌,对其中48株根瘤菌和22株参比菌一起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未知菌分为3个不同于已知种的新群.另加入6株分离自锦鸡儿属植物的根瘤菌,共76株菌进行了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已知菌相应成群,未知菌除XJ96342在68%的相似性水平上和群5、6、7、8、R.galega聚群外,其余未知菌则分布在4、5、6、7、8、9、10七个群中.群4中所有菌株属于数值分类的群1;群6中有3株菌属于数值分类的群3;群9中有8株菌为数值分类群2的菌株.反映了两种方法在分类上得到的结果比较近似.  相似文献   
667.
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通常用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简称BCF)来表达,这是化合物生态环境毒性评估的重要指标。为合理预测有机化合物是否易于生物富集,首先从美国环保局网站收集了624个具有不同BCF值的化合物,然后采用7种分子指纹结合5种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C4.5决策树、k最近邻法、随机森林法和朴素贝叶斯法),构建了化合物BCF的分类预测模型,所有模型均采用独立外部验证集进行验证。其中,使用Chemo Typer分子指纹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得到的二分类模型,整体预测准确度最好,达到了85.4%。通过采用信息增益、频率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确定了化合物中易于引起生物富集的关键子结构,包括芳基氯、二芳基醚、氯代烷烃等。研究中所用到的方法为有毒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668.
三峡水库蓄水后开县消落带植物群落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植物群落的特征,于2008年7-9月对重庆市开县消落带进行现场调查,并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三峡水库156 m蓄水后消落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将170个样方划分为19类,其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植物群落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群落、苍耳+狗牙根(Xanthium mongolicum+Cynodo dactylon)群落、苍耳(X.mongolicum)群落、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eoides)群落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群落,反映了因海拔变化(145~156 m)而导致的淹水时间的差异.DCA排序结果显示,淹水时间、土壤湿度和土壤质地是消落带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69.
滑坡的分类是一切滑坡研究与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在总结分析一般滑坡的分类方法基础上,针对库岸涉水滑坡水动力条件复杂多变的特殊性,选择渗透系数k和库水位升降速率v这两个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决定性参数作为分类因子,提出了基于k/v比值的库岸涉水滑坡分类方法,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及理论意义.该分类方法将库岸涉水滑坡分为k/v>1型和k/v<1型两个类别,是一种动态的分类.该方法的提出突破了对滑坡分类的常规思维,有助于解决系统动力学在滑坡稳定性分析和预测中所面临的困境,适应滑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0.
文章对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行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条例内容的逻辑性及群众对条例的接受度是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条例推行是否会对拾荒者生存产生一定影响的思考。在结合国外垃圾分类经验基础上为我国各大城市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开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培养群众行为道德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