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45篇 |
基础理论 | 36篇 |
污染及防治 | 9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灾害对社会破坏程度的评价标准逐渐提高,从单纯的物质损害上升到对人们精神损害的评价.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是灾后社会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合理处置是我们制度评价体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2.
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臭为特征的城市内河污染近来受到关注,检测和分析污染河流水质的生物毒性对水质标识和生态评价十分必要。本研究逐月检测了温州市九山外河(JS River)和山下河(SX River)两条典型黑臭河道水样对斑马鱼、发光细菌和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黑臭河道水体对斑马鱼、发光细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Q67)和爪蟾胚胎均具有毒性效应。以斑马鱼死亡率和发光细菌相对抑光率表征的水质综合毒性较一致,且以发光细菌更为敏感。爪蟾胚胎致畸实验主要通过存活率和畸形率来表征水体的毒性。3类生物监测均显示SX水体毒性明显高于JS整体毒性,这与两条河黑臭程度相一致。通过发光细菌检测水体综合毒性的分析,显示SX和JS水体毒性在5月-8月的夏季较高,冬春季节较低,表明黑臭河道水质毒性季节性变化与水体温度(T)和溶解氧(DO)值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染水体生物毒性检测和黑臭水体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114.
以广州市和佛山市的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实验对象,选取费氏弧菌、蒙古裸腹溞、卤虫、裸项栉鰕虎鱼仔鱼4种不同营养级的海洋生物为受试对象,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广州区域周边污水污泥浸出液的生物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各污水污泥浸出液的毒性均较大,且浸出液的Cu污染浓度较高;广州市污水污泥对4种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要高于佛山市。从污泥毒性对受试生物的选择性方面分析,发现卤虫筛分能力强且灵敏度高,而费氏弧菌则相关性好且方法简捷。研究结果为反映城市污泥的生物毒性强度和选择合适毒性评价受试生物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5.
为了研究蛭弧菌裂解活性污泥去除重金属的效果,该文从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宿主菌以及具有高裂解效应的蛭弧菌,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该蛭弧菌株裂解污泥去除重金属的最佳效果,并从污泥活性、溶解性COD溶出率、胞外聚合物含量以及微生物菌群特征方面探究蛭弧菌裂解污泥去除重金属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蛭弧菌裂解污泥的最佳反应环境条件为pH=7、DO=3.5 mg/L、T=30℃、MLSS=25 000 mg/L、蛭弧菌液投加浓度为108PFU/mL。在此条件下反应24 h时Cu和Zn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45.1%和49.8%。说明该方法对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有一定效果,可以为生物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117.
运用连续式生物吸收处理工艺,以废糖蜜发酵液作为碳源进行了微生物法去除SO2气体的研究,在简单粗放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脱硫脱硫弧菌对较大气量SO2气体的去除效果,并对产物H2S在第二级生物反应器中的去除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量由0.18 m3/h增大至5 m3/h,脱硫率会降低,但是随之提高搅拌速度和补料速度后,脱硫率又恢复到较高水平,当搅拌速度为590 r/min时,5 L生物反应液可以处理5 m3/h的SO2气体,1#反应器SO2去除率和2#反应器H2S去除率分别达到92%和98%以上。在气量增至5 m3/h时,1#和2#反应器补料流速分别为175 mL/h和200 mL/h时,没有亚硫酸盐和硫化物的积累,pH值和菌体浓度稳定,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18.
多组分苯胺类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抑制毒性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实验反应载体,微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测定了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原理研究了混合物的毒性规律.1)分别测定每种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数据并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Logit与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11、2.35、2.49、3.60和3.88(EC50单位:mol·L-1),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根据组分EC50、EC10和EC1设计3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混合物毒性实验,并对混合物剂量-效应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混合物DRC.结果表明,混合物DRC可用Box-Cox-Logit与Box-Cox-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3)根据单一化合物DRC模型,分别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DRC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无论考察混合浓度比例还是效应水平,剂量加和模型都能准确预测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而独立作用模型倾向于高估混合物毒性. 相似文献
119.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病原鉴定与感染治疗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患病大黄鱼的肌肉,肝、肾等病灶中分离出7种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菌株970709A,970918a和970709B为致病菌,这三株菌株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经菌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反应测定,菌株970909A和970918a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菌株970909B为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罗红霉素,氯霉素和海鱼宁II等对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治疗试验还表明,复方制剂海鱼宁II对大黄鱼弧菌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66%-68%。 相似文献
120.
养殖海湾扇贝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大连近海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养殖群体发生流行病时,从患病扇贝的血淋巴中分离出一个优势菌株,作纯培养;经肌肉注射感染,健康扇贝个体表现出与原发病相同症状,证明该菌株是病原菌,经形态、生理、生化测定,鉴定该种细菌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不同温度下注射不同密度细菌的感染试验证明,哈氏弧菌的致病性与感染强度及温度有密切关系,海区细菌数和弧菌数监测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区的细菌数和弧菌数高于养殖区外,8~9月的细菌数和弧菌数高于其余月份。图3表4参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