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2008年1号文件,继续围绕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出台巩固措施和新的利好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承诺是让农民从全国性的生态修复行动中获得更多物质好处,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号文件提出,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前提下,承包人有权依法处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自主经营商品林。这表明,在使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的同时,农民可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42.
长期污水灌溉后林地土壤中磷的含量与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尽可能地削减污水携带的N、P进入湖泊,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喷灌到新西兰罗托鲁阿市的Whakarewarewa森林,并建立了污水灌溉林地处理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地以评价生态系统对污水携带营养物质的同化能力.为查清长期污水灌溉土壤中P的数量、迁移淋失及其环境危机,对11a污水灌溉后火山灰土壤中磷的积累、再分布进行剖面分层采样测定.结果表明,土壤pH、TP、Olsen P、M3P、M3Ca和M3Mg在所有灌溉处理区的表层土壤(0~10 cm)均有显著(p0.05)增加,部分增加的显著性达到20~40 cm土层或更深层次土壤.大多数随灌溉而进入土壤的P被保存在上层土壤(0~40 cm)中.土壤Olsen P和M3P的浓度在中、高水平处理区的20 cm以上土层中超过了环境临界值(Olsen P为60 mg.kg-1;M3P为150mg.kg-1),磷饱和率(M3PSR)数值同时显示表层土壤对P的吸持已近饱和,预示土壤磷素有随下渗水向下移动的潜在可能.常规土壤采样以60 mg.kg-1 Olsen P测定值为环境临界值,可解决土壤剖面中磷的下移监测难题.以M3P与M3Al、M3Fe的摩尔比计算的磷饱和率(M3PSR)作为长期污水灌溉林地处理系统中土壤磷向下移动的环境危机临界值参数指标已不是很理想,对新的磷饱和参数的研究是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43.
基于GIS和LSA的林地质量评价与保护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划定林地利用保护分区,对于稳定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指导和规范作用.论文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在科学评价林地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LSA),探索林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耦合林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其空间属性,以作为林地保护分区的依据.结果显示:屯昌县林地质量分值在[5.40, 8.56]之间,整体水平中等偏上,内部差异性较小,其中,高等别林地主要分布在南坤镇与枫木镇交界处以及西昌镇西南部,低等别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心镇及南吕镇;全县林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基于林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林地保护分区方案与林地质量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可将全县分为重点保护区,积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不同保护区根据自相关类型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该研究将空间属性纳入到林地保护分区方案的制定中,拓展了林地保护分区的手段,可为合理制定林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44.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农地土壤作对照,研究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3个指标压缩为7个最佳指标。用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种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为:灌木林(45.51)>混交林(41.94)>阔叶林(32.65)>楠竹林(23.35);重庆缙云山土壤从表层到底层抗蚀性能呈下降趋势(49.32,41.86,32.03,27.11)。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可将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层次的19个土壤样本划分为抗蚀性强度不同的3类。  相似文献   
45.
首次对生长于蒙古的食用大型真菌——林地菇(Agaricus silvat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甾体、1个神经酰胺、2个芳香酸和1个糖醇类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技术以及与已知化合物进行比对的手段,将它们分别鉴定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1)、麦角甾醇(2)、过氧麦角甾醇(3)、(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4)、啤酒甾醇(5)、(2R,3S,4R,6E)-N-[(R)-2′-hydroxytetracosanoyl]-1,3,4-trihydroxy-2-aminooctadeca-6-ene(6)、苯甲酸(7)、肉桂酸(8)和D-甘露醇(9).图1参20  相似文献   
46.
林地生态用水亏缺的经济损失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微观用水过程为核心,提出林地生态用水可划分为生理消耗性用水、生态消耗性用水和非消耗性用水.探讨了林地生态系统生态用水亏缺的生态效应,并基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和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界定了林地生态用水亏缺的损失内容,构建了林地生态系统生态用水亏缺的损失估算方法.以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用水亏缺的典型地域--黄淮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由林地生态系统生态用水亏缺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99.115×108元·a-1,生态用水亏缺的经济损失率达到3.53元·m-3,远高于黄淮海地区单位国民经济用水量收益率、单位农业用水收益率和单位工业用水收益.  相似文献   
47.
苏北山丘区典型次生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北山丘区现存的6种典型次生林下设置8块测试样地,对各林分植被因子进行调查并对其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赤松(Pinus densiflora)林、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以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多为纯林,是该山丘区主要的次生林类型;不同次生林下土壤平均硬度为(11.57±5.26)~(20.92±6.91) kg·cm-2;常绿针叶林下土壤容重、黏粒组成、田间持水量等指标均小于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下土壤呈酸性,而落叶阔叶林下土壤呈弱碱性;刺槐林下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供肥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8.
利用相关资源调查数据,对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并对保护区的碳汇能力作了初步评价,为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估算结果表明: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汇量为741.26×104t,森林和林地的碳汇能力巨大,在碳汇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皆伐后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皆伐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林地土壤(δ0-20cm)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林地土壤生生物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增强的幅度以水解酶活性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下降,速效养分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呈下降趋势;土壤交换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表5参10  相似文献   
50.
渭北黄土区刺槐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李鹏  赵忠  李占斌  澹台湛 《生态环境》2005,14(3):405-409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阴坡立地上,刺槐根系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这一分布特征扩大了刺槐根系的吸收空间范围,有利于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而阳坡立地上的刺槐根系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呈降低趋,并且各处根系集中分布在40~80 cm的土层中,这一分布特征限制了根系在土层中的吸收空间,进而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根系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大径级根系生物量而引起的,阴坡立地上的细根生物量更大一些.在两个立地上,直径为1 mm<d<3 mm的根系生物量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而直径d<1 mm的根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立地条件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可以作为反映根系吸收等生理特性的有效根系.结合树木根系消弱系数,从量化的角度对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分布特征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阳坡立地上刺槐较细根系的根系消弱系数数值较小,说明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较少,这种分布结构不利于树木对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而阴坡立地上的刺槐较细根系的根系消弱系数数值较大,说明在深层土壤中细根的分布比例相对较大,这种分布特征扩大了刺槐的吸收空间,有利于树木吸收深层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