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究上海城区不同林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4月~2015年1月分四个季度,对上海市建成年代较久的不同林地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凋落物土壤动物9 391只,隶属于2门11纲21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亚纲和弹尾纲,两个类群共占总密度的90.31%,常见类群为双翅目、寡毛纲和等足目,占总密度的的5.29%。不同林地凋落物中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146.31,P0.01),其中香樟悬铃木林土壤动物密度最高,水杉林密度最低。此外各林地土壤动物季节动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密度-类群指数大小顺序为香樟悬铃木林(4.62)悬铃木林(2.69)香樟杨树林(1.86)香樟林(1.36)香樟水杉林(0.91)水杉林(0.85),该顺序可以较好地表征各林地的群落多样性。CCA分析显示凋落物有机碳、生物量、表土含水量、温度是影响城市林地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类群对环境因子适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2.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进而决定了碳库的稳定性.以林地为参照,分析我国红壤丘陵区农田(水田和旱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和惰性组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探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旱地和林地相比,水田SOC、 MBC、 POC和MAOC含量均为最高.DOC含量以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和水田(P0.001).SOC各组分占SOC的比例,即DOC/SOC、 MBC/SOC、 POC/SOC和MAOC/SOC范围分别为0.22%~0.93%、 1.62%~2.70%、 31.08%~40.00%和43.22%~56.82%.活性组分(MBC和POC)含量与占比趋势一致,均以水田林地旱地.MAOC含量以水田最高、旱地最低,MAOC/SOC则以旱地最高、水田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旱地和林地中MBC、 POC和MAOC分别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而DOC与SOC及其它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旱地、林地中POC与MB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水田、旱地MAOC与MB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OC与MA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POC/MAOC以水田最大,旱地最低.因而,与旱地和林地相比,水田SOC的活性组分比例高、惰性组分比例低,且其活性组分POC与微生物生物量关系不紧密,而惰性组分与微生物生物量显著相关.综上,农业利用显著改变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水田虽有利于SOC固持,但其不稳定性组分占比较高,可能容易因不当耕作管理而丢失.  相似文献   
73.
丘陵林地土壤酸化修复在维持林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试验通过在丘陵林地坡顶集中施用石灰、污水污泥和联合施用石灰+污水污泥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研究了3种改良剂对丘陵林地酸化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①联合施用污水污泥+石灰能够显著(P<0.05)降低土壤酸度,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快速上升,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从而有效改良丘陵林地酸化土壤;②土壤改良剂在丘陵林地上坡位集中施用,能够通过径流和泥沙随坡体向下坡迁移的自然扩散机制,使丘陵大面积酸化土壤得到修复;③将城市污水污泥用于丘陵酸化土壤的修复,有利于解决城市污水污泥的污染问题,但只限于非经济林酸化土壤的恢复.  相似文献   
74.
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研究--兼论退耕还林的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坡耕地与林地价值差异入手,认识和界定耕地与林地的价值,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评价退耕土地的前后价值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制定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5.
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间林地要素流转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22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户林地流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户的林地流入具有限制作用,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前提下,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也发现我国当前的林业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林地仍然承担部分农户的生计保障功能。这将对林区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6.
不同的声音     
究竟是保护区还是开发区?自然不反对开发建设。它只是难以承受有组织、无秩序的开发,它只是难以认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当畅通的道路修至山顶,开发的不只是一条路,而是整片森林;忍受的不只是一片林地。而是整个系统。当游客蜂拥而至享受生态旅游,闯入的不只是络绎不绝的脚步。而是无止无尽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77.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的渭北旱塬为例。对该区各种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和现实潜力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农、林、牧、果业生产结构布局不合理,使得区内各地、市各种降水资源化潜力差异较大;林地、园地、牧草地的自然降水利用率较大: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现实潜力开发度与可实现潜力开发度有11.06%差距.现实潜力开发度与理论潜力开发度相比有36.22%潜力尚待开发。证明该区降水资源化潜力较大,但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受水盗源短缺限制。  相似文献   
78.
1基本情况 二龙山风景区位于我省宾县境内,距哈尔滨市东56公里处,一湖碧水,周围环境,是县级自然保护区.它以二龙山水库为核心,水面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2.25万亩,以山、水、林构成了保护区的主体.二龙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基本竣工于1972年,大坝长800米,总库容9400万立方米,枯水期库容400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灌溉下游稻田4万亩,集蓄水、防洪、灌溉、养鱼、供水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而且是宾县县城人民唯一的基本饮用水源地.2000年二龙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四A级旅游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宾县发展县城经济的资源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9.
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的汤旺河流域遭受着严重的有机物侵蚀,对流域内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对流域内有机质的来源研究已成为防治有机侵蚀和影响问题的关键,该文用河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吸收系数、释放模型和外源补给调查相结合,对流域内有机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0.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