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371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9 毫秒
491.
化工储罐爆炸产生的抛射碎片击中并破坏相邻罐体后,将引发多米诺效应。N guyen破坏概率模型认为,当罐壳受撞击后,残余壁厚小于某个临界值时就会被破坏,并假设该临界残余壁厚为定值,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基于储罐壳体损失面积安全评价方法AP I 579,把撞击形成的复杂凹坑简化为圆锥形,分别针对圆柱储罐、球罐推导出圆锥形凹坑剩余强度系数的求解方法,并根据塑性失效理论确定了罐壳的临界剩余强度系数,由此建立了新的破坏准则。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模拟,建立了新的爆炸碎片对目标储罐的破坏概率模型,与N guyen模型相比,得出的破坏概率偏大,结果更为安全保守。通过对剩余强度系数与无量纲撞击深度和凹坑锥角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证明N guyen模型中临界残余壁厚为定值的假设并不合理,而新的基于剩余强度系数计算的破坏概率更为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492.
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添加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对活性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实验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一个,各设3个平行缸,实验组每缸添加水丝蚓100条,每个批次的实验周期为20 h,循环7d.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出水COD去除率分别为(69.6±1.7)%和(67.9±2.5)%,两者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活性污泥沉降比SV(%)分别为(16.39±0.30)%和(16.98±0.46)%,活性污泥浓度MLSS分别为(2.48±0.16)g/L和(2.61±0.12)g/L,活性污泥指数SVI分别为(66.35±3.51)和(65.19±2.57)mL/g,两组的SV和MLSS差异显著,说明添加水丝蚓在短期内起到减少污泥量、提高污泥沉降性能的作用.添加霍夫水丝蚓短期内不影响微型动物的种类组成,但使原生动物总密度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污泥生物指数SBI均为7,质量等级为Ⅱ.上述结果可为剩余污泥减量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93.
剩余污泥中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可回收利用物质,污泥水解酸化液中的有机酸在去除或回收利用氨和磷后可作为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不足的污水处理厂的补充碳源。通过控制pH,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单独碱处理、酸-碱处理和碱-酸处理)对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碱处理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出量比酸碱联合处理要大16%左右,预处理第8天,达到5 406.1 mg/L。采用先酸(pH 4.0,4 d)后碱(pH 10.0,4 d)预处理,乙酸产量达到74.4 mg COD/g VSS,占总SCFAs的60.5%,产量及其占总短链脂肪酸(SCFAs)百分比含量均高于其他预处理方式。且酸-碱处理方式下NO4+-N和PO34--P溶出要优于其他处理方式。而单独碱处理方式下污泥减量效果最好,VSS去除率为36.6%。  相似文献   
494.
以剩余污泥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模拟废水中酸性大红G的吸附条件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对酸性大红G的吸附是一个快速过程,吸附时间可控制在30 min;其吸附过程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的影响,可以用假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和预测;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剩余污泥对酸性大红G的吸附行为。污泥未调pH时,对pH<2的溶液中酸性大红G的吸附性能良好;污泥pH为1时,对实验范围(pH<11)溶液中的酸性大红G均可有效吸附;污泥投加量增加,酸性大红G去除率升高,但污泥对酸性大红G的吸附量下降。  相似文献   
495.
剩余污泥中木质纤维素能源转化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污泥中存在相当数量难以生物降解的木质纤维素。它们不仅妨碍污泥减量,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其中所含能量的流失。因此,需要研发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其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首先能够实现能源化,继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从木质纤维素的3种基本单元———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入手,详细描述各种基本单元的结构异、同之处以及它们组成相互联接异常稳固的聚合物构造。继而从微生物学角度审视3种基本结构单元以及所形成的聚合物之微生物降解可行性与原理,从而判断出木质纤维素实现厌氧微生物转化能源的瓶颈所在。最后,在综述纯植物木质纤维素微生物转化能源原理与工艺的基础上,提出剩余污泥中木质纤维素能源转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496.
Fenton氧化破解污水处理厂污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Fenton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pH值、H2O2/Fe2+投加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污泥破解效果的影响,并以污泥上清液中蛋白质、糖类、SCOD及污泥TSS、VSS的变化来表征污泥破解的程度。结果表明,最佳破解条件为:pH=5,最佳H2O2/Fe2+投加比为24: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90 min,在该条件下,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分别由88.76、19.70和14.95 mg/L增加到3 714.64、2 039.90和289.70 mg/L;TSS及VSS分别由34.60 g/L、19.76 g/L降为26.60 g/L、14.22 g/L,去除率分别为23.12%和 28.14%。Fenton氧化破解污泥,能够有效促进污泥絮体分解,有利于进行后续的厌氧消化处理。  相似文献   
497.
不同pH控制策略下剩余污泥中NH+4-N、PO3-4-P、COD溶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中富含氮、磷、COD,在其水解酸化过程中对pH条件进行控制,使污泥中的氮、磷、COD溶出到上清液中并进行回收利用是可行的。在22~25℃的温度条件下,1#反应器中剩余污泥先调节为酸性(pH=3),在实验第8 d氨氮、磷酸盐溶出量最多后调节为碱性(pH=10);3#反应器中剩余污泥先调节为碱性(pH=10),在实验第8 d COD溶出量最多后调节为酸性(pH=3); 2#反应器为对照实验,pH不进行调节。结果表明:若要以回收污泥中的氨氮、磷酸盐为主,剩余污泥由碱性(pH=10)调节为酸性(pH=3)优于由酸性(pH=3)调节为碱性(pH=10);若要回收污泥上清液中的COD为主,剩余污泥由酸性(pH=3)调节为碱性(pH=10)优于由碱性(pH=10)调节为酸性(pH=3)。  相似文献   
498.
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日益突出的污泥处理处置难等问题,分别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种工艺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9.
薛军  李俊 《环境工程学报》2011,5(12):2806-2808
在国内首次提出将人工湿地技术用于污水厂剩余污泥的脱水与稳定,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人工湿地的性能,确定最佳工艺。经处理后TN去除率为57.85%;TP去除率为44.03%;COD去除率为78.09%;污泥的体积降低了92.6%。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对剩余污泥进行脱水,从而达到污泥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0.
煤气吹脱解吸法处理含氨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煤气吹脱解吸法"对焦化厂含氨废水中氨氮进行吹脱解吸的优选实验研究。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为:T=80℃,pH=10.2,Q=5L/min(气液比为1500∶1),t=120min,C=0~25 mg/L。处理后废氨水中氨氮脱除率达到96%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氰、酚和COD也都不同程度地被脱除。经生化处理后,氨氮含量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