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9篇 |
免费 | 459篇 |
国内免费 | 91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5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279篇 |
综合类 | 2583篇 |
基础理论 | 481篇 |
污染及防治 | 168篇 |
评价与监测 | 2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79篇 |
灾害及防治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254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36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298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248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了解《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2018—2020年)以及之后(2021年)我国重点污染区域空气质量情况,并区分排放源控制与气象条件的贡献,本文利用逐小时监测的PM2.5、O3浓度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2018—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与O3污染特征,结合KZ (Kolmogorove Zurbenko)滤波方法定量分析了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PM2.5与O3浓度长期趋势的贡献. 结果表明:①2018—2021年“2+26”城市PM2.5浓度年均值与O3-8 h-90th浓度(O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8—2021年PM2.5浓度年均值分别为60、57、51和45 μg/m3,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与山东省南部PM2.5浓度年均值均较高;O3-8 h-90th浓度分别为198、195、179和171 μg/m3,2018年保定市、石家庄市、聊城市与晋城市的O3-8 h-90th浓度(>210 μg/m3)均较高,而2021年太原市O3-8 h-90th浓度(192 μg/m3)较高. ②PM2.5与O3-8 h浓度(O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长期分量在大部分城市受气象条件影响较为明显. 受气象条件影响的PM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无明显趋势,在2021年呈下降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PM2.5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无明显趋势. 受气象条件影响的O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在2021年呈上升趋势;受排放源影响的O3-8 h浓度长期分量在2018年呈下降趋势,在2019—2021年无明显趋势. ③11个气象因子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对PM2.5与O3-8 h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温度与相对湿度均比前一天升高时,更有利于PM2.5与O3-8 h浓度的同时升高. 研究显示,“2+26”城市PM2.5与O3污染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判定PM2.5与O3-8 h浓度同时升高的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2.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修复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影响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2021年在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修复区和未恢复区进行了6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土壤/底泥样品采集,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于4门8纲61科,结果表明:昆虫纲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上升,而耐污性强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5月和2021年6月2次生长季对比中发现,在底栖动物整体密度下降的背景下,昆虫纲物种密度在南岸地区呈上升趋势,优势种和物种密度变化表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修复区的环境状况。在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的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群落结构受工程施工干扰严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盐度、土壤/底泥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反映河口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湿地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和支持,为后续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对于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3.
臭氧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准确解析环境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的关键源类及其贡献对于有效防控臭氧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光化学年龄参数方法估算了青岛胶州市2021年1月1日至2月28日在线VOCs监测数据的初始浓度,矫正环境VOCs物种的光化学损耗;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和臭氧生成潜势(OFP)模型进行了环境VOCs及其OFP来源解析研究,以期为青岛市环境臭氧污染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青岛市环境ρ(TVOCs)和OFP的平均值分别为65.9μg·m-3和176.7μg·m-3;其中丙烷浓度(12.4μg·m-3)和占比(18.9%)最高,而间/对-二甲苯的OFP(24.6μg·m-3)及占比(13.9%)最高.研究期间TVOCs的初始浓度为153.1μg·m-3,其光化学损耗率达到63.8%.烯烃是光化学损耗率(92.1%)最高的VOCs物种,其中异戊二烯的光化学损耗率达到98.6%,明显高于其它VOCs物种.基于初始浓度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飞机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收集到的2008-2012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班起降次数,参考《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开发》飞机污染物估算方法及排放因子,计算出此期间机场飞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与2010-2012年广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结果表明:飞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随客运量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与机动车排放相比,飞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小,故现阶段仍应以机动车作为移动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7.
2009—2010年冬季和夏季在重庆市某代表性城区对大气中苯系物进行观测,并应用苯与甲苯特征比值(B/T)和因子分析法对苯系物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源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涂料及溶剂的生产与使用以及机动车尾气和油品使用是该研究区域苯系物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9.3%和16.2%。不同功能区、不同季节,苯系物来源构成有所差异。除受汽车尾气影响外,夏季受涂料、溶剂等生产使用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投诉集中点位、混合区和工业区;冬季,投诉集中点位主要受涂料、溶剂等生产使用等影响,其他点位可能还受到燃烧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8.
介绍一种针对采煤机内外喷雾尘效果不理想而设计的负压二次降尘技术,它实现与作业现场粉尘浓度相适宜的自动运行与停止,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9.
中国人类活动源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VOC)排放总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各污染源的NMVOC排放因子,重点分析化工产储源的NMVOC排放因子,估计了1998~2007年中国各地区、各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NMVOC)排放总量,并研究了各污染源NMVOC各成分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NMVOC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7年中国人类活动排放NMVOC总量达到2380.24万吨,是1998年的1.8倍。其中固定源燃烧排放958.95万吨(生物质燃料842.27万吨),交通源478.62万吨,溶剂应用408.23万吨,化工产储源301.11万吨,石油储运和精炼131.84万吨,混杂源101.49万吨。本研究为挥发性有机物(VOC)总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