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21篇
综合类   581篇
基础理论   153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河口健康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建立底栖动物完整性(B-IBI)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健康.根据2005年7月长江口及毗邻海域41个站位的底栖动物数据(参照点13个,干扰点28个),通过对14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关系分析,筛选出了多样性指数、种类数、总栖息密度、总生物量、甲壳类的密度百分比和棘皮动物的密度百分比等6个生物参数构成B-IBI指标体系.采用比值法统一参数量纲,直接累加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50%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建立了评价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健康的B-IBI标准:>2.48为健康,1.86~2.48为亚健康,1.24~1.86为一般,0.62~1.24为差,<0.62为极差.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及毗邻海域41个站位中,7个为健康,2个为亚健康,8个为一般,8个为较差,16个为极差.用2006年6月底栖动物数据进行评价结果验证,准确率为89%.  相似文献   
662.
候选参数的科学筛选是构建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关键步骤.在缺乏足够参照样点的情况下,生物参数与环境梯度的响应关系是重要依据.以广西钦江流域冬季枯水期22个样点的环境和底栖动物数据为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研究流域的环境梯度,进而采用多重回归分析确定对环境干扰敏感且预测性强的构成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38个候选参数中有12个参数与其他参数间的信息冗余性很高(|r|>0.80,P<0.05);余下的26个生物参数与环境梯度主成分Ⅰ(PCⅠ)、主成分Ⅱ(PCⅡ)和栖境质量参数的多重回归分析表明,有13个参数能和环境胁迫较好地响应(P<0.05).参考各指数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提出了适于构建该区域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8个生物参数:科级丰度、蜉蝣目丰度、鞘翅目丰度,EPT多度、优势种百分比,捕食者百分比,属级香农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本研究为类似情况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63.
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秀娟  沈建忠  王腾  王海生  黄丹  孙广文  龚成 《环境科学》2014,35(10):3952-3958
于2011年1月、5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对天鹅洲长江故道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有30种,其中水生昆虫14种,占46.67%;寡毛类8种,占26.67%;软体动物6种,占20.00%;其它类2种,占6.67%.优势种类为菱附摇蚊(Clinotanypus)、指突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558.37 ind·m-2,最大密度出现在冬季,春季最低;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4.03 g·m-2,最大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春季最低.10个采样点中,其中8号年均密度最大,为1986.00 ind·m-2,7号年均生物量最大,为50.22 g·m-2,而6号年均密度和生物量都最小,分别为98.00ind·m-2和0.85 g·m-2.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故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显示故道水体处于中-重污染(Ⅲ-Ⅳ),相比2003~2004年(Ⅱ)其水质污染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64.
DDT和三氯杀螨醇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人工土培养法,通过急性和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DDT和三氯杀螨醇对蚯蚓(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生长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DT在急性暴露期对蚯蚓存活具有一定的毒性,其14 d的LC50为484.76 mg·kg-1;三氯杀螨醇对蚯蚓的存活基本没有影响(LC50>4000 mg·kg-1).DDT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期(10~28 d)对蚯蚓的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三氯杀螨醇在急性期对蚯蚓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p>0.05),在亚急性期对蚯蚓生长的影响尚不确定.DDT和三氯杀螨醇都显著抑制蚯蚓的繁殖能力(p<0.05).  相似文献   
665.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敏  侯立军  许世远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3):180-184,196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态系统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蟹类却物质掘穴作用加剧了潮滩沉积物中形态氮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向NH4^ -N转化,NH4^ -N的转化;有机磷向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  相似文献   
666.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珠江口鱼类(蓝圆)、虾类(长毛对虾)、头足类(火枪乌贼)和贝类(近江牡蛎)样品的脂肪烃组分。组分特征参数表明,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的脂肪烃类主要来自石油源,少量来自海洋生源烃。生物体内的石油烃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和代谢,反应出低浓度持续性石油污染的特点。在4种海洋生物中,近江牡蛎表现出较弱的降解和代谢石油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67.
近年来出现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一种污水处理和回用的新型工艺。由于该工艺污泥停留时间长、污泥浓度高等特点,与常规活性污泥工艺差距较大,所以对反应器内的生物相监测是研究其处理机理的重要内容。笔者采用处理生活污水的MBR工艺连续流小试运行方式,结合生物学分析方法,对系统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微型动物进行了连续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微型动物优势种群及其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按照运行时间的顺序,游动型纤毛虫、红斑瓢体虫、轮虫及累枝钟虫、表壳虫,交替成为优势种群。系统内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后,微型动物种类减少,主要优势种群为轮虫、累枝钟虫、表壳虫。微型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发挥吞食作用以控制系统内活性污泥总量的增长,而活性污泥的状态特性又会反作用于微型动物的生活过程及数量的变化过程。MBR系统中,微型动物与活性污泥整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68.
通风控制方式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考察了2种不同通风控制方式(时间控制、时间-温度联合控制)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阶段,2种通风控制方式堆肥试验的堆体温度均达到了在50℃~55℃以上维持5~7 d的无害化要求(GB7959-87).在高温持续时间和温度分布均匀性方面,采用时间控制通风的堆肥方式优于采用时间-温度联合控制通风的堆肥方式,但过高的温度(60~70℃)不利于堆体中水分的去除和有机质的生物降解在高温堆肥阶段,通过改变通风时间,2种控制方式的堆肥过程均出现了2次高温期,这更利于堆肥的无害化.  相似文献   
669.
由于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逐步退化,部分河流甚至已丧失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于2014—2015年度在淮河流域典型河段的9个关键断面展开了4次水生态状况调查,根据四季水质现状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应用O/E模型和化学-生物综合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河流生态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总氮污染严重,处于劣Ⅴ类标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以腹足纲和昆虫纲为主且物种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O/E指数在pc≥0和pc≥0.5阈值条件下的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断面的健康等级均处于差或极差;除夏季外,化学-生物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与O/E指数评价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水质恶化是物种锐减的重要诱因,是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70.
为探究大型河流建坝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选取澜沧江中游小湾水坝库区及下游河段为研究区,结合流域梯级水坝建设规划,分别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和2016年开展大型底栖动物定点采样调查,分析水坝运行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群的变化,并开展水质评价和库区总生物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由适应自然河流急流生境的昆虫纲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EPT种类)演变为适应水库静水环境的双翅目摇蚊科和寡毛纲种类;密度和生物量与蓄水前相比显著降低,表现为坝前静水区低于上游过渡区的分布格局;功能摄食群由掠食者种类占优势演变为收集者占优势;基于Goodnight-Whitley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水质相比蓄水前有逐渐变差的趋势,坝前静水区与过渡区相比水质相对较差;库区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显著低于蓄水前自然河流时期.研究显示,由于澜沧江小湾水坝蓄水后生境条件的变化,库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受澜沧江上游河段梯级开发的影响,库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