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70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5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47篇 |
废物处理 | 142篇 |
环保管理 | 531篇 |
综合类 | 2386篇 |
基础理论 | 306篇 |
污染及防治 | 126篇 |
评价与监测 | 130篇 |
社会与环境 | 2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201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91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271篇 |
2011年 | 311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450篇 |
2007年 | 299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京山前典型细粒子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首要污染物,其中细粒子(PM2.5)污染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该地区具有山前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条件,使其细粒子污染更具区域代表性.对2007年12月北京出现的4次细粒子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山前累积/清除时间,ρ(PM2.5)峰值均与气象条件相关;12月23─26日的3 d连续累积,使26日的ρ(PM2.5)日均值达到313.4 μg/m3,是国家ρ(PM10)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50 μg/m3)的2.1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ρ(PM2.5)日均指导值(25 μg/m3)的11倍;持续的偏南风和边界层底层局地性环流,使得京津冀南部区域细粒子以日均96.7 μg/m3的高值累积在北京山前地区,造成了12月23—31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冬季严重细粒子污染.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106.
南四湖微山湖区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为了解南四湖污染底泥磷形态分布规律,对南四湖微山湖区0~25 cm沉积物分层进行了磷形态连续提取.结果表明,湖区沉积物中Ex-P、Al-P、Fe-P、Oc-P、Ca-P、De-P和Org-P平均含量分别为5.62、 4.08、 12.25、 13.34、 116.67、 232.36和396.79 mg/kg,不同形态磷含量次序为:Al-P<Ex-P<Fe-P<Oc-P<Ca-P<De-P<Org-P.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易交换态磷(Ex-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c-P)、有机磷(Org-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碎屑磷(De-P)含量则呈逐渐增加趋势.Sum1(Ex-P、Al-P、Fe-P之和)与上覆水PO3-4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e-P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其相关系数高达0.72.沉积物磷形态在空间分布上,Oc-P、Ca-P、De-P 等惰性磷的差异性小于Ex-P、Al-P、Fe-P等潜在活性磷,Org-P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8.
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公路绿化林带的降噪效果,对路侧林带降低实时交通噪声的效果进行定位测量,并将交通噪声人工编辑为不同频率的噪声,在远离交通噪音的林带中进行模拟试验,测定林带对不同频率噪声的衰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带对交通噪声衰减有一定作用,其作用随能见度增大而降低;林带降噪效果随林带宽度增大而增大,可决系数为0.990,但在30m宽度内随林带宽度的增加,噪声的降低速率有所下降;不同林带类型的降噪效果有所不同,所选30m宽林带类型中,国槐纯林的降噪效果最佳可达15.38dB,而杨树、柳树纯林降噪效果较弱,分别为7.25、11.02dB;林带对中低频率噪声的平均衰减作用高于高频率噪声. 相似文献
109.
在强降温极端气候条件下,桥塔混凝土表面存在开裂风险。为此,以我国西部横断山脉地区某大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强降温气候条件下桥塔温度效应及抗裂性能优化研究。首先,提出了桥址区极端天气的识别与模拟方法,并验证了所提模拟方法的有效性。随后,建立桥塔节段的 3D 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强降温极端天气下混凝土桥塔的温度场以及温度应力分布特征。最后,针对强降温极端天气下混凝土桥塔外表面存在开裂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桥塔混凝土表面抗裂优化方法,并通过参数分析给出了本例桥塔的最优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降温天气下,当不考虑任何抗裂优化措施前,桥塔表面拉应力极值为 2.06 MPa,存在较大开裂风险;当采用抗裂优化措施后,提出的两种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桥塔表面的拉应力极值。通过参数分析发现,采用有机涂料涂装桥塔表面的优化方法时,白色有机涂料的优化效果最佳;当采用桥塔表面覆盖 UHPC 的优化方法时,其厚度为 0.04 m 时优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0.
田至美 《中国ISO14000认证》2009,(2):11-15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本文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出发,用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了北京山区各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区域背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