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26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3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DOM储库中具有光学特性的部分,对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2019年7月和12月的两个航次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冬两季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存在差异,渤海主要受控于陆源输入,局部海域受现场生产的显著影响;北黄海主要受现场生产的影响。研究海域内CDOM的丰度、分子量及类腐殖质组分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水平分布特征,类蛋白组分呈斑块状分布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渤海CDOM的丰度、分子量及类腐殖质组分均高于北黄海,类蛋白组分在两海域的差异相对较小。渤海和北黄海夏季CDOM的吸光性质变化范围较宽,由夏季至冬季,在光降解及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持续作用下,活性CDOM逐渐消耗或者部分转化为惰性CDOM,致使冬季CDOM的吸光性质变化范围收窄,差异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2.
张波  赵中华  申秋实  张路 《环境工程》2020,38(6):121-125
为探究北太湖固氮作用,使用乙炔还原法对其水体的原位固氮作用和室内的N、Fe和Mo对鱼腥藻固氮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太湖的年均固氮速率为3.08 ng/(L·h),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梅梁湾水区的速率最高(2.75 ng/(L·h)),湖心区速率最低(1.38 ng/(L·h));固氮速率在夏季最高[6.03 ng/(L·h)],春[1.08 ng/(L·h)]、秋[0.81 ng/(L·h)]次之,冬季最低[6.97×10-5 ng/(L·h)]。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鱼腥藻的生长不受N、Fe和Mo影响(P>0.05);但N是控制鱼腥藻固氮速率的主要因素(P<0.01),而Fe和Mo含量对鱼腥藻的固氮作用并不产生显著影响(P>0.05)。北太湖水体的原位水温(P<0.01)、DTN(P<0.01)、蓝藻生物量和NO3-(P<0.05)是导致水体原位固氮速率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河棚岩体位于北淮阳东段河棚地区,为似斑状细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具较高的SiO_2和碱质含量,属于偏铝质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中等,LaN/YbN与LREE/HREE值均较大,HREE相对于LREE明显亏损,Eu弱负异常,具较弱的Ce负异常,轻稀土分馏较明显,重稀土较平坦,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高场强元素Th、U、Ce、Zr、Hf,亏损Nb、Ta、Sr、Ti、P。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河棚岩体206Pb/238 U年龄为128.6±2.1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是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河棚岩体的成岩年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河棚岩体属于非造山A型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晚期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4.
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月21日—12月7日北黄海浮游植物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站位聚类分析手段对北黄海浮游植物做区域划分。结果表明,4个航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2属56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5种,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为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9种;甲藻门10种,种类数最多的是角藻属4种;金藻门1种。4个航次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8 103.5×104cells.m-3,平均为542.4×104cells.m-3。浮游植物丰度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2105.1×104cells.m-3)>秋季(29.4×104cells.m-3)>夏季(25.5×104cells.m-3)>春季(9.7×104cells.m-3)。4个航次浮游甲藻细胞丰度介于未检出~80.5×104cells.m-3,平均为6.9×104cells.m-3,浮游甲藻细胞丰度按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13.9×104cells.m-3)>秋季(8.5×104cells.m-3)>冬季(2.8×104cells.m-3)>春季(2.3×104cells.m-3)。北黄海重要优势种是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较为重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季节优势种是圆筛藻spp.(Coscinodiscus spp.)、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是2.024和0.636,二者分布共同特征是北黄海南部海域和丹东鸭绿江口外部海域较低。站位聚类分析表明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地区划分主要分为3个区域:鸭绿江口区、中部区和西部区。  相似文献   
135.
2001~2005年鸭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十五"期间鸭绿江河口地区及北黄海海域水质的监测数据的整理、计算和评价,得出这一海域目前的污染状况和水平,指出这一海域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描述出这一海域的海水质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6.
如康德所说,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类活动,总是停留在一些又大又远的概念,不仅缺少基本的逻辑作为支撑,而且很少与日常生产生活连接起来。绝大多数企业推行的安全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北控水务集团在创建水务特色安全文化过程中,逐步梳理并总结出一整套被集团全体员工公认的安全行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类安全活动。  相似文献   
137.
张岩  张洪海  杨桂朋 《环境科学》2013,34(11):4146-4151
于2010年秋季在渤海、北黄海海域采集大气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运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主要水溶性阳离子(Na+、K+、NH+4、Mg2+、Ca2+)和阴离子[Cl-、NO-3、SO2-4、CH3SO-3(MSA)]的浓度,并结合富集因子、相关性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其来源.结果表明,渤海、北黄海气溶胶样品中主要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30.9~58.8μg·m-3和5.03~39.8μg·m-3,平均值分别为(40.3±10.1)μg·m-3和(19.2±11.8)μg·m-3.二次离子(非海盐硫酸盐nss-SO2-4、NO-3和NH+4)浓度最高,分别占测定离子总浓度的87.5%和62.8%.富集因子分析表明,Mg2+、Cl-主要来自海源,K+主要来自地壳源.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北黄海TSP中海盐硫酸盐分别占总SO2-4浓度的1.2%和12.1%,生源硫酸盐(SO2-4 bio)对nssSO2-4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0%和14.6%,说明人为活动输入仍是气溶胶中SO2-4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8.
以基于高精度光腔衰荡光谱法(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CRDS)的Picarro G2301型分析仪为核心,自主设计、组装,建立了适用于船载走航连续观测大气CH4的系统.采用可溯源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的标准气序列开展多次测试,并建立了外标法线性校正方程.测试表明,该系统对CH4响应精密度优于0.5 ×l0-9,准确度优于0.1%,5个月内漂移小于0.3 ×l0-9.同时,结合船载走航连续观测的特点,优化建立了观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方法,以保证所获数据的高质量和国际可比性.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5月,率先在北黄海及渤海海峡区域开展了海表大气CH4的走航连续观测.实践证明,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适用于船载走航连续海表大气CH4的研究,可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的观测数据.其中,2011年7月观测到的CH4浓度范围为1823.8×10-9~2020.7×10-9,2012年5月为1887.2×10-9~ 2136.2×10-9,均呈渤海海峡区域浓度高,北黄海中部区域浓度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9.
春季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1年5月对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24属52种,其中硅藻有19属45种,占总种类数的86.54%;甲藻5属7种,占13.46%。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介于(1.35~221.45)×104/m3,平均为41.44×104/m3,鸭绿江口海域和渤海海峡以东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之间海域为浮游植物细胞密集区,北黄海中部海域为浮游植物稀疏区。北黄海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柔弱根管藻(R.delicatula)、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笔尖根管藻(R.styliformis)。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半个世纪以来北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在1982年和1998年同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140.
一百多年前,在大西洋西北洋面上,有一艘渔船正在进行捕捞作业。渔船把网撒到海里,便拖着渔网前进。突然,船速明显降低,像从沙滩上奔向大海的人一下水就走不动似的。船员们大吃一惊,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系列海怪的传说,莫非自己的船被海怪攫住了,恐怖感立刻笼罩全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