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658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Pb, Zn and Cd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Minjang Estuary-Mazu and Ziamen-Jinmen sea areas of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1995-1996.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of Cu,Pb ,Zn and Cd in the Minjiang Estuary-Mazu sea area were 16.4-37.2,33.4-69.6,92.1-128,0.087-0.036mg/kg(dry wt.),respectively; those for Xiamen-Jinmen sea area were 11.0-24.5,36.0-80.3,77.5-161,0.135-0.285mg/kg(dry wt.), respectively.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s of Cu,Pb,Zn and Cd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Minjiang Estuary-Mazu and Xiamen-Jinmen sea area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f Zn and Pb exceeded those of 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Cu in Minjiang Estuary-Mazu sea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Xiamen-Jinmen sea area.The obvious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Cu,Pb, Zn and Cd were found at outlets of Minjiang and Jiulong River.From the estuaries to open s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Pb,Zn and Cd ha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n elevated in the sea areas near Mazu and Jinmen, suggesting that Cu,Pb,Zn and Cd in Minjiang Estuary-Mazu and Xiamen-Jinmen sea areas may come from both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of China.  相似文献   
42.
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2 0 0 0年 5月 2 4日至 6月 7日对象山港口门附近海域由原甲藻和多甲藻引发的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的资料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赤潮发生时各水化要素间的关系 ,分析了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及其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赤潮发生期间 ,水体中赤潮生物———原甲藻数量与溶解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多甲藻和裸甲藻数量与无机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可见此次赤潮是以无机氮为营养盐主要限制因子。象山港海域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现象 ,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3.
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986~1990连续5年、每年3次的监测资料,以COD、无机氮、无机磷为指标,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沿岸海域枯水期已这富营养水平,丰水期、平水期水质较好。N/P比值表明,无机氮是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44.
对北黄海丹东近岸海域海水污染源、监测点位设置、监测频次基本情况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分担率法,对2002年2004年三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表明,北黄海丹东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监测指标的平均值都达到Ⅱ类和Ⅳ类环境水质标准,并接近Ⅰ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但有受到污染的趋势。为确保海域水质不遭到污染和破坏,保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丹东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水质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5.
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海海域水环境对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7~2005年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对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pH、DO和COD年际变幅不大且符合GB3097-1997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1998-2002年油类含量超出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虽然近几年污染减弱,但总体来看,油类已成为该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虽然没有超出二类标准,但逐年有上升趋势;NO3-N和NO2-N的全年最高值多在8、9、10月,与该季节河品泄洪将大量营养物质带入大海有关,有可能引发赤潮,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46.
浅谈秦皇岛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使海域的生态良性循环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秦皇岛近海海域生态 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对该海域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7.
2006年11月15日,在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海域当地时间晚20时15分左右(北京时间19点15分)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震后不久,日本相关机构紧急行动。应对地震可能造成的海啸灾害。当地时间晚上20时29分,日本气象厅就向北海道太平洋沿岸东部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发出海啸警报,提醒居住在这些地域沿海的居民立即到安全的地方避难。  相似文献   
48.
在2004年11月16日至28日短短的12天时间里.相继发生大连海域特混船着火事故、河北省一铁矿火灾事故、东航飞机爆炸事故、以及陕西一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举国震惊。这四起事故是海陆空一应俱全.虽说变通工具不同。发生地点不同.事故内容不同.但笔认为这四起事故起因可归于一条.即管理有缺陷。  相似文献   
49.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h-1和(223.05±110.39)μmol·m-2·h-1.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0.
本文根据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天津近岸海域18个站位的海水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研究了COD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的关系,浅析了赤潮生消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COD高于春季和秋季,季节性差异显著;COD基本呈现近岸高外海低、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NQ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0,平均值为4.46,富营养化严重;COD与NQI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海域富营养化状况;COD与赤潮生物密度、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反映赤潮生消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