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6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Zhangweinan canal sub-basin (ZWN) has the most serious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in north of China. To calcul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 ZWN,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design flow rates and degradation coeffci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90% and 50% hydrological guarantee flow rates were suitable to be the design flow rates for rainy and dry seasons, respectively. Degradation coeffcients of CODMn and NH3-N were 0.25 day−1 and 0.15 day−1 for branch streams and 0.5 day−1 and 0.25 day−1 for mainstreams, respectively in ZWN. With one-dimensional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model,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ies were calculated to be 82,139 tons/yr for CODMn and 2394 tons/yr for NH3-N in ZWN.  相似文献   
212.
213.
北方旱农区玉米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状况,利用CERES-Maize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北方旱区玉米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北方旱区玉米的水分生产潜力大小排序依次是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的玉米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大约为11000kg/hm2,干旱区大约在5000kg/hm2,但同时半湿润区潜力的年际间波动性也最显著,干旱区则相对较为稳定。我国北方旱区东部的玉米生产潜力高于西部,但南北方向潜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14.
冻融作用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碳氮矿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8℃恒温和-5-8℃冻融循环(1个冻融循环为在-5℃培养24 h,后在8℃培养24 h)2个处理,进行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在冻融交替时期的碳氮矿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碳矿化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第1次和第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处理土壤的碳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恒温培养下土壤的碳矿化速率;第7次和第1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低于恒温土壤的碳矿化累积量。土壤氮矿化速率没有受到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但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土壤净氮矿化累积量有显著的影响。第5、7、15次冻融循环后,冻融处理的土壤无机氮净矿化累积量低于恒温培养的土壤无机氮净矿化累积量。经过30 d的培养,恒温处理下的土壤碳、氮矿化累积量(碳累积量:92.82μg·g-1,氮累积量73.76 mg·kg-1)是冻融处理下(碳累积量:65.51μg·g-1,氮累积量33.45 mg·kg-1)的1.42倍和2.21倍。土壤碳矿化累积量与土壤净氮矿化累积量均为正相关关系,但在相同的碳释放量下冻融循环处理土壤累积的无机氮较少。以上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减少了大兴安岭寒温带落叶松林土壤碳排放和无机氮的累积,有利于土壤碳的固持和减少养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215.
为揭示北方寒区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有代表性地选择了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河口水库18个水质监测点进行采样检测,并以2014年5,7,10,12月水库各采样点水质参数指标为基础,应用ArcGIS9.2统计模块分析不同期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NH_4~+-N、NO_3~--N、TN和TP等主要营养盐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水库TN、TP浓度由高到低呈现出秋、夏、春、冬季节性变异特征,且冬季与春、夏、秋3季差异显著;秋、冬季NH_4~+-N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夏季NO_3~--N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空间分布上,水库NH_4~+-N、NO_3~-N、TN、TP浓度分布呈现春季由库中心水域向周边逐渐降低,其他季节由滦河、吐力根河入库水域向出口处逐渐降低的显著空间变异特征。大河口水库氮、磷营养盐浓度时空变异特征受季节、水动力学特征、冰封和冻融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排污的人为影响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16.
中国北方牧区牧草气候资源评价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分析确定能够反映中国北方牧区牧草与气候资源条件的7个气候因子,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牧草气候资源评价模型,选取中国北方5省(区)168个气象站点资料进行计算,分别从资源总体状况、资源效能、资源利用角度对中国北方5省(区)牧草生态气候资源分布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代表我国北方牧区最主要气候资源分布类型的三种典型区域的气候资源特点,为畜牧业发展及草地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17.
我国北方旱涝指标的确定及旱涝分布状况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1951~1995年各月总降水量、月平均温度等资料,在我国北方(34°N以北)选取了34个代表站,计算了春夏秋三季月总需水量和二种单站旱涝指标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K指标优于Z指标;并对我国北方旱涝状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8.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沙尘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是土地沙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整编气候资料、1981~1987年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资料和1993~1994年的两个沙尘暴个例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及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且有两个多发中心区,即塔无拉玛干沙漠的西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以四月份最多;沙尘暴的形成是地形、地表沙尘物质、有利的急浪位置、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和锋面过境后的大风五种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整个北方地区而言,1951~1987年沙尘暴出现日数总的趋势是波动式减少的,但不同干旱气候区略有差异;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整个北方地区沙尘暴总的趋势将呈波动式增加(约比1951~1987年的平均值增加7%)。  相似文献   
21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准确评估其气候变化趋势对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揭示1971-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区域2006-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为此,本文综合观测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区域1971-2015年的历史气候变化以及2006-2050年的未来气候变化。研究发现:1971-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39℃/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4.60 mm/10 a。2006-2050年,区域气候变化将呈暖湿化趋势,区域总体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20~0.50℃/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1.49~15.59 mm/10 a。同时,如果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区域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将加剧。2006-2050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不断增加,区域增温速率从0.25℃/10 a增长至0.48℃/10 a,降水变化速率从3.97 mm/10 a增长至14.58 mm/10 a。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问题,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