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安全生产工作要末端见效,重点和难点在企业。其中,重视企业安全员队伍建设,选精配强、管好用好安全员,实现区域性企业安全员网络化管理,将有力推动本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相似文献   
112.
简要论述了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并将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加强区域(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建设是今后中国环境管理机构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3.
21世纪初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演变总体经历了“煤烟型阶段”“复合型阶段”及“二次污染型阶段”。自2013年空气质量实施新标准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相比2013年,2017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48.1%,重污染天数减少27 d,灰霾天数减少一半,能见度提高4 km。然而,2018年空气优良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PM2.5年均值同比上升50%,PM2.5中二次组分占比增加,O3污染仍呈加重趋势,区域性污染特征显著。根据当前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特征及来源,重点针对PM和O3污染治理给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4.
根据遂宁市近年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系统研究了2013年大气污染特征和2007—2013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颗粒物的组成和主要来源,并与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遂宁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1%,大气中SO2、NO2和PM10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30、94μg/m3,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但劣于往年水平,大气中首要污染物是PM10,夏季和秋季的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冬季和春季;遂宁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周边地区一致,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污染特征,但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进一步从5个方面阐述了遂宁市2013年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根据遂宁市大气污染现状,提出了大气防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5.
SWOT分析是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种技术分析手段,企业在选择经营或发展战略时常常以其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或重要参考.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开发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的今天,区域性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以崇州市旅游业"十一五"战略策划为例,简述了这种方法在区域性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中的具体应用,供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6.
腐蚀事故在运行的锅壳式低压蒸汽锅炉中普遍存在,而发生在集箱部位的区域性腐蚀又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本文准备通过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一起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腐蚀的成因,通过腐蚀机理分析,找到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7.
在分析大学生区域性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理想状态: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8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影响因素,经过2183人次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取了政策因子、保障因子、制度差异因子、经济因子、软环境因子、工作适应度因子、生活习惯因子、家庭因子、文化因子、科技因子共10个因子。从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大学生区域性流动达到理想状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8.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86,自引:15,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的形成,除该区域中煤耗总量较大以外,还与大气输送网络和盆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常常出现过程特征,由不同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的过程和污染的过程发现这类过程的出现与移动缓慢的弱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有关。提出了温度、露点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增量或减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9.
辽宁省区域性空气污染的天气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03-2004年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对辽宁省全年的PM10产生的区域性3级空气污染进行环流分型,按污染源划分为冬季煤烟型、春季沙尘型和夏秋大雾型.其中冬季煤烟型又分为长白山高压地形槽型、高压内部均压场型、东北高压脊,西部倒槽型、蒙古高压前均压场、蒙古低压前均压场、高压内部小范围均压场型6个型;春季沙尘型分为东北低压型、南大风型和干冷锋北大风型;夏秋大雾型分为低压槽型和低压前均压场.上述类型几乎概括了近两年PM10 3级污染的所有个例,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报、总量控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0.
基于2015~2020年四川盆地臭氧(O3)浓度监测数据,构建O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过程个例库,并进一步时空匹配高低空气象资料,探究夏季南亚高压系统对四川盆地地面气象要素及O3污染生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5~2018年四川盆地O3区域性持续性污染(ORPP)逐年加重,2018~2020年保持相对稳定的污染态势,且ORPP多集中于春、夏两季.盆地中南部成都、重庆、泸州等城市O3污染形势最为严峻,且高值区逐渐向南北方向转移.(2)基于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影响阐释ORPP的生成机制:系统存在率均值偏低且位置偏东时,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及日照时数偏高,相对湿度偏低,利于O3生成;南亚高压东模态中心显著聚集时,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激增,易造成O3异常高值;西模态剧烈振荡时,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改变,易使O3浓度波动.(3)对比清洁期与污染期,南亚高压系统存在率、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综合作用于清洁期,而污染期则主要受中心离散度与东西振荡量影响.当南亚高压西模态剧烈振荡与东模态显著聚集配合出现时,极易诱发四川盆地内ORPP二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