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637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9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91.
王雪纯  杨秀 《环境保护》2020,48(13):34-40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全球范围的负外部性和迭代式系统性影响,尤为需要运用协同治理。本文剖析了协同治理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的理论基础,选择国际社会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协同机制进行案例研究—意大利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引领国家适应行动和美国自上而下的总统启动国际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发现,当国家层面尚未意识到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时,非政府的社会层面会以先行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在适应工作的初期,对知识的分享和学习可以有效串联起一系列社会网络;协同治理中有合法权和行政权的领导力会吸引众多创始组织和投资者加入等。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适应协同治理经验,以传递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为抓手,广泛纳入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重要社会参与方;依托已有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增强地方政府协同领导力,落实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协同伙伴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92.
光峰涛  杨树旺  易扬 《环境保护》2020,48(20):31-35
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型社会的重要一环。在共抓大保护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导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围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区域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固废危废环境管理等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显著,但从整体而言,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仍有待提升。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推进中存在法治机制不健全、市场化进程缓慢、信息共享及风险联防联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识别了制约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进程的因素,并从协同立法、机制创新、政策协同、风险预警、信息共享、科技创新、完善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意见。  相似文献   
893.
李昕 《环境保护》2020,48(5):43-45
自2013年以来,我国实现了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角度,讨论了相对最小成本的区域污染防治战略,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区域环境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可靠的科学监管与评估分析支撑体系、强化信息共享与公开等建议。  相似文献   
894.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两个关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具备协同控制的基础条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实施O3和PM2.5协同控制的政策管理、科学机理、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建议从国家层面科学划定O3联防联控区域,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摸清O3关键前体物VOCs和NOx的排放基数,建立VOCs分物种清单;量化协同方案,有序开展污染物、区域、行业多角度协同控制;开展O3和PM2.5协同机理研究,强化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开展VOCs综合治理,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以期实现O3和PM2.5短期削峰,长期达标。  相似文献   
895.
城乡河湖水系在防洪排涝、水量保障、水质改善、景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价值。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河湖水系受到了多重胁迫,严重影响了河湖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复苏河湖生态,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践。尽管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取得了系列成就,但其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滞后性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也相继显现,在部分区域加剧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城乡河湖水系演变与驱动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水量、水质、水热、水盐、水生态等带来的正负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研究可为未来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减缓或消除负效应、强化正效应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96.
城市蔓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有研究对城市蔓延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区域内部视角,鲜有文献从城市间相互关联角度分析城市蔓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效应。该研究阐述了城市蔓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以及创新网络联通的二维传导机制,并综合采用效率增值法、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测算分析了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两两之间(即11 556组城市对)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及整体收敛性,实证检验了城市蔓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直接作用机制和创新网络联通的二维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呈现“龙头与中心城市引领全局、龙腰与毗邻城市局部趋稳”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整体、分地区和毗邻城市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差距均逐渐缩小,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仍在扩大,不存在绝对β收敛。(2)城市蔓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当城市蔓延水平达到一定阈值后,将表现出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抑制效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种关系仍然显著存在。(3)城市蔓延对区际创新要素联系和区际创新分工的影响均呈倒“U”型,并通过影响区际创...  相似文献   
897.
甲萘酚和甲萘胺在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上的协同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溶液中甲萘酚和甲萘胺在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DA103、NDA100上的协同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平衡浓度范围内该吸附树脂对双组分水溶液中甲萘酚和甲萘胺双组分(摩尔比分别为3∶1、1∶1、1∶3)的吸附总量大于相同平衡浓度下对单组分水溶液中甲萘酚和甲萘胺的吸附量,呈现协同吸附现象,其主导机制是2种吸附质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单组分甲萘酚或甲萘胺水溶液和双组分共存水溶液中吸附质分子在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温度由293K升至313K时,甲萘酚和甲萘胺在NDA103上的协同吸附效应的变化明显大于NDA100.NDA103树脂结构上的胺基既加强了对甲萘酚的吸附亲和力又增加了甲萘酚的协同吸附系数.  相似文献   
898.
以某供热中心2×40 t/h燃煤工业锅炉烟羽消白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烟羽消白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喷淋冷凝+烟气-蒸汽换热"烟羽消白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烟气冷凝温度为30~42℃,烟气湿度为4.5%~7%,出口烟气温度大于80℃;烟气的粉尘排放浓度由10 mg/Nm3降至4 mg/Nm3,协同除尘效率为6...  相似文献   
899.
城市协同发展是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相关、Zipf规模位序等定量方法,对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总体东高西低呈橄榄型分布,且城市等级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与生态支撑等4个分领域相辅相成,存在正相关关系;三大城市群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引领和支撑能力作用明显。最后,提出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四链融合、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综合效能、培育全方位开放新优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00.
建立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和纳米氧化锌(ZnO)相协同的难降解有机物降解体系,以双酚A(bisphenol A,BPA)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协同体系中ZnO的不同添加浓度、不同载气种类、溶液不同初始pH对BPA降解效率及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在相同操作参数条件下,不同自由基捕获剂对BPA降解效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