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31.
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提出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性与完整性的技术对策要点。  相似文献   
332.
对南极长城站附近水域及中国台湾以南海域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富集丁基锡化合物,由气相色谱分离后,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在两个水域均未检出三丁基锡,但存在一定量的三丁基锡降解产物,即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  相似文献   
333.
南半球海洋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了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采集的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样品,获得颗粒物的形貌特征、混合状态、成分组成及数量分布等信息.结果表明,航渡区域海洋上空的颗粒物主要表现为4类:海盐颗粒、矿物颗粒、富硫颗粒和含碳颗粒,其中海盐颗粒占主导,本研究将海盐颗粒又分为新鲜、部分老化及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部分和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占海盐颗粒总数的86%,且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表面及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以长条状Na2SO4成分为主.同时,发现两处采样点(印度洋中东部和南极内陆)的样品中富硫颗粒较多,根据后向气团轨迹判断这些富硫颗粒主要来源于海洋地区,推测是由海洋表面浮游生物释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 sulfide,DMS)经过大气氧化形成.本研究表明,南半球海洋大气中海盐颗粒老化是由海洋表面释放的DMS控制,这不同于北半球海洋大气中人为源影响的海盐颗粒老化现象.  相似文献   
334.
晋阳湖底泥中氮磷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湖泊底泥的营养状态及营养状态对湖泊水质的影响.2007年5月在晋阳湖采集9个底泥样品,测定其含水率(WC)、烧失量(LOI)、总氮(TNs)、总磷(TPs)和藻类可利用性磷(AAP),同时对水体环境因子与各采样点的底泥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底泥含水率(WC)与水体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水体各环境因子与底泥烧失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底泥中的氮含量显著影响水体的氮含量,而其磷含量对水体中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底泥中藻类可利用性磷含量主要由水体温度、DO、COD和总氮TN决定.各采样点中,9的内源负荷最大,其WC、TNs、TPs、AAP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晋阳湖底泥中氮源对水体营养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作用,而内源性磷污染不是晋阳湖水体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控制晋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35.
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特征反映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对湖泊健康评价与水生态修复有重要指导价值.以1988-2015年8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目视解译法与比值阈值法提取了研究区高邮湖(含邵伯湖)及其围网养殖区的边界信息,分析了研究区水域面积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8-2015年研究区自然水域面积呈现前期持续缩小、近期部分恢复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其中,1988-2000年自然水域面积缓慢缩减,平均减小速率为4.08 km2/a;2000-2011年迅速缩减,平均减小速率为12 km2/a;2011-2015年迅速增长,自然水域面积增加108 km2;1988年自然水域面积最大(716 km2),2011年最小(535 km2),2015年部分恢复(643 km2).②1988-2015年流域内年均降水量先减后增,年均气温逐渐升高.年均气温升高与自然水域面积变化具有相关性(R2=0.472);年均降水量则与自然水域面积变化无明显关联(R2=0.118).③1988年和1992年研究区内未见明显的围网养殖,2000年围网养殖区面积仅为45 km2,2011年最大,达199 km2.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围网养殖区面积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15.56和9.00 km2/a;北部湖区围网养殖集中,自然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东西湖区次之.研究显示,1988年以来,年均气温和围网养殖对高邮湖自然水域产生了显著影响,湖区北部湿地侵占严重,湿地生态屏障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36.
应用密闭箱法首次测定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N2 O的排放通量 ,并估算了该半岛植被区土壤在夏季 2个月内N2 O的排放总量 .结果表明 :在晴天和雨天 ,苔藓土壤N2 O的排放通量与温度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 ;但在雪天 ,与温度的变化不一致 ;苔藓、地衣这 2种不同的植被土壤N2 O排放通量日变化基本一致 ;温度是影响苔藓土壤N2 O的排放通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 ,同时还受降水的影响 ,干湿交替有利于N2 O的排放 ;苔藓土壤N2 O的排放总量为 3 .71 52kg ;地衣土壤N2 O的排放总量为 2 .53 4 4kg .由此可见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N2 O排放量虽然很小 ,但仍起着大气N2 O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7.
菲尔德斯半岛南部火山岩系由下而上,玛瑙滩段和化石山段MI=-76.9°,MD=59.7°,属新生界下第三系始新统中下部极性(?)合带中的正向亚带;按磁偶极子模式,平均古地磁极(S)的位置是64.3°S,116.4°W;采点古纬度南纬约65°。长山段I=77.6°,D=211.6°,为上述极性混合带中的反向亚带;虚地磁极(N)位置是75.9°S.118.7°W;采点古纬度南纬约66°。位于化石山段之上,长山段之下的岩块山段,数据具有随机性,这与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有关。结果表明:1、化石山段与岩块山段之间,是早、晚两个喷发旋回的界线所在。2、菲尔德斯半岛自早第三纪始新世以来,总趋势是向赤道方向移动了大约3°  相似文献   
338.
聚乙烯醇(PVA)存在下[HgI4]2-与罗丹明B(RHB)形成配合物[HgI4]2--RHB-PVA,在波长610nm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 6.02×105 L/( mol·cm).结合巯基棉(SCF)对汞的选择性吸附,实现了水样中痕量汞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标准样品富集前后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25%和7.40%(n=6).本法应用于三峡水域长江和嘉陵江江段中总汞的测定,回收率为90.6%~111.4%,最低检出浓度0.040μg/L,对比国控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监测汞数据,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39.
张灵 《海洋环境科学》2015,34(4):616-621
近年来由于水域生态系统污染的日益加剧,外源性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毒性机制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海洋青鳉鱼和斑马鱼在培养、生理和基因组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它们成为水域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模式生物。特别是近年来它们在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被用来研究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制,还用于筛选特异蛋白质作为外源性物质的危险性评价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海洋青鳉鱼和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的鱼类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40.
城市水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对维护城市水资源及环境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水域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出发,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研究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及模型。研究表明,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六位一体"调控具有时空层次性、综合性、阶段性特征,灰色评估模型可定量评估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程度,随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其六位一体度亦随之增高。选取我国著名水域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进行案例比较研究,为我国城市水域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