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8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1.
随着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成熟,地震海啸危险性评价工作也逐渐展开,并过渡为基于概率方法的危险性分析。对于没有足够历史海啸观测记录的地区,基于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来评价该地区的海啸危险性是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选取了2010年以来发生的五次典型海洋地震,模拟海啸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后得出两者比较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为今后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92.
93.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正如印尼亚齐与尼亚斯重建机构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印尼的众多岛屿均处在地震带上,"都很不安稳"。经历多次地震灾难的"万岛之国",在灾害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印尼政府曾因灾后救援不及时和低效率,广受民众诟病。印尼全国救灾管理中心曾一度隶属于副总统秘书处,只在灾害发生后才发挥有限的协调作用。2007年,印尼政府出台了《灾害管理法》,规定全国救  相似文献   
94.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95.
魏岳江 《环境》2009,(3):24-27
印度洋大海啸恐怖的阴影尚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5年下半年以来,墨西哥、美国沿岸地区又遭受飓风的袭击,其损失不亚于一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的“变脸术”再一次证实了自然力的惊人。而人们在实验室中模仿大气变化的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同样令人惊骇,目前它正一步步地走进现代战场。  相似文献   
96.
高林峰 《环境》2009,(11):74-76
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美国48岁男子丹尼尔·苏尔罗也许是少数没有在经济衰退中受到任何损失的美国人之一。8年前他就前往沙漠中隐居起来,从此再未用过任何金钱。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过去3年里,苏尔罗竟一直住在沙漠中的一个地下洞穴里面,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日前,当“现代穴居人”苏尔罗的博客曝光之后,他在一夜之间成为美国名人。  相似文献   
97.
柯南 《环境教育》2005,(3):26-2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 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 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 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 "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 "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 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 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  相似文献   
98.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99.
死亡岛历险     
罗得海和郑亚雄是两名中国留学生。听说好望角附近的印度洋与大西洋交界的那片水域,有座谈虎色变、令人生畏的死亡岛,又叫马蹄岛。据说海盗猖獗时,那里一度成为海盗们的巢穴。一批批探险队纷纷登岛,却无一生还。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曾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听说一家科研机构要招一批志愿者到马蹄岛去探险,罗得海和郑亚雄当即报了名。不久,他们乘坐一艘名叫“圣保罗”号的南非科考船来到预定的水域,然后改乘快艇登岛。探险队一共有5个人,领队叫雷斯顿,是一位动物学博士。  相似文献   
100.
自2003年以来,SARS、禽流感、地震海啸以及瓦斯爆炸等天灾人祸的发生,一次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到事关干家万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上来。业内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诚然,有些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像地震和海啸;而有些则是人祸,是能避免的。有学者分析事故多发的原因,是管理者缺乏人本思想,重利轻义,拿劳动者的生命当儿戏;也有学者认为是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劳动者生产与生存环境恶劣,导致事故多发;还有学者认为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公共安全预警的缺位,人们的防范意识差,应是事故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