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352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渭河阶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秦岭北麓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剖面进行的高分辨率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由于季风气候变化引起的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和以生物风化作用占优势的成壤期相互更迭造成的。马兰黄土堆积所代表的晚更新世,气候冷干,当地为半荒漠环境;全新世初期是气候转暖转湿的过渡时期;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发育的古土壤S0成壤作用最为强烈,为褐色土类型,分析研究表明其中既有淋溶淀积作用,又有粘化作用发生;各项分析指标也都表明S0反映了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在该土壤层形成初期,就有属于老官台文化(7500~7000 a B.P)时期的人在当地从事耕作活动。此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也有人类开发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全新世晚期从3100 a B.P开始,西北季风增强,气候恶化,但当地降水量的减少似乎滞后于降温,所以先周和西周时代在沣河西岸建立都城的时期,当地土壤湿度似乎较大,而之后则显著干旱化。  相似文献   
992.
古遗址地层土壤理化特征研究有助于古环境重建。以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文化剖面和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物理化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影响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碳酸盐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灰烬层土壤出现了环境指标不一致的现象。位于灰烬层上部的古土壤保留了与成壤强度一致的环境信息,指示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在全新世中晚期曾出现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利用遗址区文化层剖面重建古环境需多指标对比研究,剔除人类活动的干扰信息。  相似文献   
993.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软锰矿浆吸收烟气中SO2 ,该方法不仅可脱硫 ,还可副产具有工业价值的硫酸锰产品 ,是一种较好的脱硫资源化方法。通过对软锰矿浆与SO2 的反应机理的分析和实验验证 ,确定该体系的主要反应 ,为该工艺过程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建筑结构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其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还不够充分。采用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8度罕遇地震的规范标准反应谱拟合生成人工地震波,以软土场地中的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对象,将土体自由场变形和上部结构惯性力对桩身内力的影响分开考虑,提出一种拟静力简化计算方法,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地震响应。并建立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上部结构体系整体有限元模型,利用数值方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验证了拟静力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分别计算了自由场位移对桩基的作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上部结构体系整体地震响应以及桩筏基础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拟静力方法与数值方法较为吻合,复合地基的桩身内力和筏板底加速度峰值均小于桩筏基础,褥垫层对地震波具有滤过作用,显著减轻了地震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995.
动孔压发展模型在滨海相软土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结合软土动孔压发展的机理,分析了其数学模型的核心甬数应具有的基本性质.提出了动孔压半值指数的概念,揭示了指数曲线模型、双曲线模型等传统动孔压模型核心函数的缺陷.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基于微分控制方程的动孔压发展新模型.数学分析表明,两个传统模型的核心函数及其动孔压半值指数均是新模型对应的特例,新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能量桩是一种绿色新技术,符合工程建设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理念。为了研究大直径能量桩的热力学特性及结构响应,依托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国道310底董桥台2×2群桩基础,在大直径灌注桩内埋设换热管形成能量桩。开展了无荷载夏季工况能量桩热响应现场试验,实测能量桩运行期间出、入水口温度、应力、回温后残余温度、温度变化量-热致应力/轴力关系、桩顶位移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三组不同流速试验下,流速增大,桩身温度、应力有小幅增大;停止试验后回温5 d后残余温度仍有16%~28%,7 d后回温残余温度约11%~17%;桩身最大应力约为3.5 MPa;能量桩桩顶累积变形-0.98 mm(约仅为桩径的0.81‰);桩顶在单桩无荷载、无荷载承台群桩约束、单桩逐级加载、恒载承台群桩约束的不同条件下,K值分别为28.6%、37.8%、43.2%和71.4%;试验流速为0.6、0.8 m/s,每平米桩-土接触面积换热量q分别是0.4 m/s流速下q的53%和128%。  相似文献   
997.
阶梯型变截面桩竖向承载力大,但其在变径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限制了该桩型的适用范围,为减轻其在变径处的轴力突变,将水平变截面设置为一定倾角,形成锥型组合桩。为了摸清该新桩型的竖向承载性能,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锥型组合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测试,并与传统等截面桩、阶梯型桩进行对比,揭示锥型组合桩的竖向承载机理。模型试验依据相似理论进行设计,在试验中保持三种桩型的体积近似相等,竖向荷载采用分级加载,获取桩顶沉降曲线以及桩身轴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等截面桩的竖向承载力最小,阶梯型桩的竖向承载力居中,锥型组合桩的竖向承载力最大;(2)等截面桩的轴力随深度增大近似线性减小,阶梯型桩在截面变小处轴力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锥型组合桩在上下两个截面变化处轴力未发生显著突变,在下变截面处往下一定位置产生轴力极大值,轴力分布较为均衡;(3)等截面桩侧阻力占比随荷载增大急剧减小,阶梯型桩侧阻力占比随着荷载非线性变化,锥型组合桩侧阻力占比稳定在55%左右;(4)锥型组合桩既可以发挥阶梯型桩承载力大的优点,又可以克服阶梯型桩在变截面处的轴力突变问题,竖向承载力大于阶梯型桩,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当前工程建设中受土体侧移作用影响的桩基问题越来越突出,桩侧土压力是桩?土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并且受群桩效应影响很大,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 FLAC3D ,针对粘土饱和不排水情况进行了平面应变数值模拟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研究结果表明,桩周粘结力对桩侧极限土压力有明显影响,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随 E/Cu 的增大而减小。单排桩时,随着桩间距增大桩土荷载分担比降低,桩侧极限土压力值增大,达到极限土压力时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增大。双排桩时,当桩间距大约为 2D 时加筋和遮拦效应影响范围比较小,然后随桩间距增大加筋和遮拦效应影响范围增大,而排间距的增大会使遮拦和加筋作用降低,当排间距大于 6D 后遮拦和加筋效应基本消失,桩间距和排间距的增大都使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量增大,并将计算结果与先前学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化工装置连锁爆炸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装置发生爆炸时往往是两三种类型的爆炸连锁式地相继发生,这使预防控制和评估爆炸事故更加困难,如何将单类爆炸研究成果合理应用于实际成为关键.本文对尿素合成塔连锁爆炸的实例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气相爆炸到蒸气爆炸再到蒸气云火球的连锁爆炸机理,并运用相关计算模型对爆炸过程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爆炸波最大迭加位置、气相最大爆压、蒸发体积、闪蒸总功、筒体抛射功、TNT当量、以冲击波计的安全距离、火球最大直径、持续时间、辐射通量的计算值.  相似文献   
1000.
以苇浆黑液为处理样品,利用超声与PFS/H2O2的协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联合处理比单独用PFS/H2O2处理,CODCr的去除率提高11.39%-13.31%;与同等条件处理结果相比,利用超声可节约PFS14%,H2O250%-80%;同时也表明,处理效果与探头的辐射面积关系不大,即使增加电功率,效果也不明显,由此可推断这与黑液成份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