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针对畜禽饲料添加蓝矾或称胆矾(CuSO4·5H2O)、皓矾(ZnSO4·7H2O)等重金属化合物,引起畜禽粪便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通过构建以猪粪/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腐殖酸为钝化剂的发酵系统,考察添加腐殖酸对猪粪/玉米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重金属(Cu、Zn)形态变化及沼渣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的腐殖酸对猪粪/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添加腐殖酸样本组(编号:F1、 F2、 F3)较未添加组(编号:CK)的累积产气量分别提高了19.81%、 28.44%、50.25%;通过BCR提取法分析沼渣中的Cu、Zn形态动态变化,显示添加腐殖酸有利于Cu、Zn的有效态向稳定态转化,F3中Cu、Zn有效态转化为稳定态的效果最佳;显著性分析表明F3中Cu、Zn的钝化效果最佳,Cu、Zn的钝化效果分别为58.72%、17.95%,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腐殖酸对Cu的钝化效果整体优于Zn;FTIR结果显示,厌氧发酵后各处理组沼渣中碳水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等有机物分解、减少,芳香族化合物等腐殖质...  相似文献   
222.
针对严寒地区冬季生活垃圾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设计实验,探究发酵过程中不同温度下(0,10,15,20,30,40℃)的有机物含量变化及细菌温度响应特性。研究表明:在0~40℃内发酵前3 d渗滤液中有机物含量变化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温度越高,渗滤液中有机物在第3天的COD值也越高,且3~6 d下降幅度增大,而后6~10 d内的回升幅度也增大。通过微生物测序发现,最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为64.41%~99.74%,最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相对丰度为13.18%~96.95%。在0℃发酵温度下,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占比下降迅速,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成为最优势菌属;在其他温度下,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占比均超过68.92%。结果表明:垃圾样品中细菌种类及数量受发酵温度影响显著,在15℃以上的发酵温度下,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数量均出现上升趋势,30℃发酵温度下增长幅度最大。乳杆菌属数量的增加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也增强,并对其他菌属有明显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223.
废再生纸纤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硫酸预处理废再生纸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在稀硫酸质量分数为0.5%、废再生纸粒径为0.350mm、反应温度为115℃、反应时间为60min、固液比(废再生纸质量与稀硫酸体积的比,g/mL)为1∶16的最佳废纸预处理条件下,还原糖得率高达56.28%。产气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在10d的发酵时间内,废再生纸一次性加入20g的A组于发酵3h后开始产气,总产气量为2 593.3mL,产氢率为42.8mL/g;废再生纸加入量为2g/d的B组于发酵9h后开始产气,总产气量为2 759.4mL,产氢率为36.4mL/g。随发酵时间延长,A组和B组的pH均呈下降趋势;A组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VFA)快速增加,发酵144h时VFA达到最大,为1 224mg/L,而B组的VFA增加速率较慢,发酵168h时达到最大,为1 135mg/L。  相似文献   
224.
餐厨垃圾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对其资源化利用有一定影响。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储存时餐厨垃圾pH和细菌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室温以及5℃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的餐厨垃圾的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结果表明:随储存温度的降低,餐厨垃圾pH值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在5℃条件下,8 h内可使餐厨垃圾的pH维持在6.0以上;15℃下餐厨垃圾储存8 h以内,细菌总数小于1.0×10~6cfu/g。室温(30℃)新鲜垃圾的累积产气量最高,达到1 422 mL。在5℃下储存4 h内的餐厨垃圾,其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与新鲜餐厨垃圾的产气结果相当,而在5℃下储存8 h时,产气量与新鲜垃圾相比下降了3%,之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累积产气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25.
为了实现太湖蓝藻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本文在中温(35℃)条件下对蓝藻与猪粪厌氧发酵产沼气进行了研究。在蓝藻与猪粪发酵最佳接种比例1:2、最佳初始pH7.9、最适发酵液浓度2.9%条件下,通过对所产甲烷的分析,得到回归方程B:4885(1-e-0.034565t),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819,均方差(RMSE)为123,达到收敛判断标准。蓝藻的生物降解率(BD值)为54.4%。pH的变化范围在6.6~7.9之间,能够较好地反应蓝藻与猪粪混合发酵的水解阶段、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发酵结束后,TS去除率达到22.2%,VS去除率达到25.2%。对发酵过程中COD和氨氮变化的研究表明:反应结束后,COD的去除率达87.44%;高浓度的氨氮对厌氧细菌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并不影响沼气的组份。各反应器所产生的沼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均能保持在50%和35%左右,最高甲烷含量达到70%。  相似文献   
226.
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冰冻垃圾不易脱水,严重影响焚烧发电厂入炉垃圾的焚烧效率,已成为影响寒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的难题。主要围绕寒区焚烧发电厂中储坑垃圾在0~10 d发酵周期内,垃圾厌氧发酵渗滤液COD、TOC、NH+4-N、TN、TP等指标随发酵温度(10,20,30℃)的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0℃下,渗滤液中COD、TOC、TN、NH+4-N的浓度在0~4 d内均呈快速下降趋势,TP浓度在第6天下降到最低值。随后6~10 d各指标含量逐步升高,COD、TN、NH+4-N、TP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而在20,30℃下,COD、TOC、NH+4-N、TP浓度在0~3 d逐渐下降,3~7 d内各指标逐渐升高,在7~10 d内浓度逐渐下降。分析认为,发酵初期渗滤液中各指标浓度降低主要是由于垃圾中水分的析出,而发酵中期垃圾固体中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并转移到渗滤液中,导致渗滤液各指标上升。在发酵后期,微生物...  相似文献   
227.
宫亚斌  姚建刚  谭婧 《环境工程》2022,40(3):132-138
以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动态发酵试验,探究中温和中高温过渡区下餐厨垃圾连续厌氧发酵产沼及其微生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餐厨垃圾连续发酵试验中,在同等有机负荷下,中高温过渡区温度(44℃)下餐厨垃圾产沼量、甲烷浓度及发酵液关键参数等均明显优于中温(38℃)发酵温度下的发酵系统,其产沼率更高、发酵参数更为稳定。高通量微生物测序发现,44℃和38℃发酵体系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丰富度差异显著,而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丰富度则差异不显著,表明餐厨垃圾在44℃发酵温度下的发酵性能优于38℃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更加丰富的发酵型细菌的存在促进了发酵过程水解、产酸阶段的进一步进行,从而利于甲烷微生物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228.
赵丽雅  林佩茹  郑义  王攀  任连海 《环境工程》2022,40(11):120-126
探究了半连续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负荷(organic loading rate,OLR)、搅拌速率和物料停留时间对甲烷产量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调控因素与厌氧体系中间产物和甲烷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提高OLR至5.5 g VS/(L·d)时,产甲烷效果最佳,平均日甲烷产量达到3084.40 mL/(L·d)。提高搅拌速率和物料停留时间可促进甲烷产生,但过低或过高的停留时间会导致NH4+-N和VFAs积累并抑制厌氧产甲烷过程;综合考虑,搅拌速率为20 r/min,停留时间为1 d最有利于甲烷的生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在厨余垃圾半连续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搅拌速率和物料停留时间对甲烷产量的影响大于OLR,其标准总效应分别为0.435、0.370和-0.04,这主要是由于提高搅拌速率有效缓解了干式厌氧发酵中VFAs对甲烷产量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29.
研究了餐厨垃圾制备的水热炭和热解炭对餐厨垃圾发酵产己酸的影响,分析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空白组己酸最大产量仅为1.65 g COD/L,投加5 g/L水热炭和热解炭对产己酸均有促进作用,己酸最大产量分别为3.64,24.24 g COD/L,为空白组的2.2,14.7倍;而过量水热炭和热解炭(10 g/L和20 g/L)反而对产己酸具有抑制效应。生物炭理化性质对比分析表明:热解炭可促进直接种间电子传递,比表面积更大的热解炭可为产己酸功能菌群提供更大面积的附着位点,富集己酸功能菌,促进乙醇和丁酸转化成己酸。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5 g/L热解炭组产己酸功能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Caproiciproducens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5.6%、2.0%和1.7%。  相似文献   
230.
以实验室自主驯化的二沉池污水为接种物,对我国天津、昭通、太原3个城市的市政污泥和玉米秸秆混合物进行了高温(55℃)厌氧发酵,考察了不同发酵体系下发酵液pH、单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产率等指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污泥单独发酵几乎不存在酸化现象,稳定后的发酵液pH值高于混合发酵试验组;污泥单独发酵系统的最大单日产气量出现在第1,2天,发酵系统加入玉米秸秆后最大单日产气量出现的时间有所延迟;天津污泥单独发酵(20 g-TS)的累积产气量达到2004 mL,高于其他2组;所有发酵系统的VS去除率均达到40%以上;随着发酵过程稳定,甲烷含量维持在70~85 vol.%,天津污泥单独发酵的甲烷产率达到141.01 mL/g-VS;Modified Gompertz拟合表明污泥单独发酵不符合"S"曲线,该系统下发酵停滞期较短,污泥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3:1或2:1时甲烷产率、产甲烷速率和发酵停滞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