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06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31.
为解决木质纤维结构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过程的抑制作用,提出了氨真空预处理的方法.在氨水体积分数为10%,真空度分别为0.03 MPa和0.06 MPa的条件下对互花米草进行预处理,然后在35℃,挥发性固体(VS)质量分散为6%的条件下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批量厌氧发酵试验.FTIR、UV和XRD分析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木质素和纤维素无定型区的降解.批量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36d的发酵时间内,真空度为0.06 MPa和0.03 MPa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分别达到了 136.3 mL/gVS和110.1 mL/gVS,比对照组的99.5mL/gVS分别提高了36%和11%.VFAs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法可以提高互花米草的水解产酸速度,从而提高发酵液中VFAs的浓度.  相似文献   
332.
采用批式发酵的方式,考察3种不同电子供体(乙醇、乳酸、乙醇和乳酸)对己酸菌的富集情况,进而选取产己酸最优的混合菌,探究在不外加电子供体情况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己酸的性能.结果表明:当以乙醇和乳酸共同作为电子供体时,己酸浓度可达(2303.06±499.56) mgCOD/L,产己酸效果最佳,并显著富集到了3种碳链延长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16.04%±0.16%),Caproiciproducens(28.78%±0.15%),Oscillibacter(2.32%±0.03%);将产己酸最优的混合菌接种于餐厨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己酸浓度最高可达(8657.36±996.21) mg COD/L,己酸产率为(230.05±26.47) mg COD/gVS,己酸选择度为27.74%±3.19%.以上结果验证了以乙醇和乳酸共同作为电子供体时对己酸菌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富集到的混合菌可有效用于餐厨垃圾的产己酸发酵,为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33.
为打破传统厌氧发酵过程中污泥破壁溶胞困难和产酸效能低的瓶颈,探究了紫外光(UV)耦合游离亚硝酸(FNA)预处理对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并与热(H)和超声法(US)耦合FNA预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V辅助FNA联合预处理(FNA-UV)对细胞破碎和胞外聚合物的剥离具有协同效应,·OH和·O2-作为反应中间体,其强度远高于其他预处理组(FNA-US和FNA-H),与·NO,·NO2及ONOO-等中间产物共同促进了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相比FNA组分别提升60%和90%,进而为后续水解产酸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底物.FNA-UV组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于第4d达到峰值,为(201.8±4.8) mg COD/g VSS,相比FNA组提升67%,乙酸占比高达56.8%.通过发酵末期对各体系进行碳平衡分析表明,紫外耦合FNA预处理在污泥减量、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与转化、SCFAs的产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FNA-UV对功能菌群的富集发挥重要作用,表现为厌氧发酵菌和反硝化菌的有效增强,相比其他各组提升了23.7%~270.6%.  相似文献   
334.
乙醇型发酵被认为是产氢发酵类型中的最佳选择.以赤糖废水为底物,进行了五格室、总有效容积为43.2 L的复合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作为制氢系统的乙醇型发酵调控研究.为期64 d、3个阶段的实验结果表明,以好氧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进水pH为5.0~7.0之间、温度为35℃±1℃的条件下,通过分阶段提高进水COD的方式,可使HABR系统在启动阶段培育出具有稳定产氢效能的乙醇型发酵菌群体系.由于废水进入每一个格室的状态不同,每个格室形成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不同,虽然也都形成了乙醇型发酵,但是产氢能力有所差异,第二格室产氢量最高.系统第二阶段,COD为6500 mg·L-1时,平均COD去除率为43.34%,平均产氢量为14.91 L·d-1,此阶段效果最佳.在第三阶段,COD过高,系统产氢量与COD去除率出现下降,但产氢系统并没有崩溃.系统可同时生产氢和乙醇,其能量值在第二阶段达到最高值,平均为3340.62 kJ·d-1.在不同的COD条件下,氢气与乙醇生产速率的线性关系为y(氢)=0.351x(乙醇)-0.181(R2=0.9767).  相似文献   
335.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餐厨垃圾的处理技术现状,通过对比各种处理工艺,得出厌氧发酵处理工艺是餐厨垃圾处理的最优工艺,该工艺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同时处理设备成熟,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低,可在我国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36.
通过对煤矸石进行微生物降解试验,探讨煤矸石并下填充的可行性并为填充后的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中有机质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浸泡和接种物驯化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质,而且接种物含量和浸泡时间影响残渣中金属Ag、Cu、CO和Fe的含量;试验后残渣中CaO、MgO、SiO2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太大影响,但残渣中Fe2O3含量相对较大,将可能引起地下水中Fe超标,可能对地下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7.
为了探究新兴污染物得克隆(DPs)对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及污泥特征的影响,以WAS及DPs为研究对象,建立序批式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含量的DPs对WAS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DPs对污泥厌氧发酵产短链脂肪酸(SCF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DPs含量为300.0mg/kg TSS时,SCFA的最大产量仅为151.2mg COD/g VSS,是空白样品的0.7倍.DPs的存在会影响WAS的理化性质,且DPs促进了污泥的分解,但抑制了水解和酸化过程,且随着DPs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同时,DPs抑制有机质的释放,当DPs含量为300.0mg/kg TSS,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最大浓度仅为空白组的0.74倍,溶解性蛋白质与多糖的浓度也低于空白组.此外,DPs还影响NH4+-N和PO43--P的释放,高剂量的DPs促进了发酵液内NH4+-N和PO43-P的释放.  相似文献   
338.
针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质水解慢和酸化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离子液体预处理促进污泥增溶破胞,并考察其对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质水解速率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离子液体[Emim]OTF能显著促进污泥溶胞,提高污泥水解速率及SCFAs产量,抑制污泥发酵产气;当离子液体投加量为0.1g/g VSS时,最大SCFAs产量可达226.4mg COD/(g TS),是未经预处理污泥的3.75倍;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投加离子液体[Emim]OTF富集了水解产酸菌,强化了污泥水解和酸化过程,从而导致SCFAs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39.
餐厨垃圾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兼具污染成分复杂、气味难闻、富含氮磷钾元素、肥效优异等特征。因此需采取合理的处理技术,实现沼液的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沼液的处理有两种方向,第一种是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实现厌氧发酵沼液的达标排放。第二种是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厌氧发酵沼液进行再利用。厌氧发酵沼液的合理处置对餐厨垃圾行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环境的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更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40.
厌氧发酵系统温度的选择和热量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厌氧发酵温度的选择和厌氧系统中热量平衡的关系。并运用此关系对薯干酒糟过滤液在冬季最低温度为0℃,夏季最高温度为35℃的地区进行中温和高温厌氧发酵处理中的热量平衡关系分别进行了讨论,证明了对温度为50℃,COD浓度为23g/L的废液进行中温发酵能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必须使用所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加热或冷却废液。所需的热量和气温的关系为:Qt=4.73×105to-3.73×106 (KJ/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