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460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112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176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37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931.
采用混凝-Fenton氧化联合处理玉米淀粉废水,确定最佳的混凝和氧化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混凝一阶段中,确定PAC为最优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0 mL/L,PAC和助凝剂PAM投加量配比为2∶2,pH=7,温度为35℃时COD去除率最高;Fenton氧化阶段中,Fe2+/H2O2为2∶5时,COD去除率最高;在混凝二阶段中,PAC和PAM投加量均为70 mL/L时,COD去除效果最好。该处理方法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有效降低废水的COD、SS和色度,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最后产生的SS可以作为淀粉蛋白回收,为后续产品生产所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并具有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去除率高、操作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物等优点。  相似文献   
932.
新建煤矿井筒掘进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含有高悬浮物的掘进废水,由于此时煤矿矿井水处理系统尚未建成,掘进废水通过简单沉淀外排会严重污染地表水体。本文以某在建煤矿为工程实例,对建井期间掘进废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工程运行实践表明:作为建井期间临时处理设施,本工艺投资较低并实现了废水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33.
以取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原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丹江口水库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大小和亲疏水性分子组成规律,并确定了其所适用的强化混凝工艺条件.分离试验表明,丹江口原水中有机物主要以小分子量形式存在.其中,1 000组分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和UV254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9.98%和39.10%,且此区间还具有最高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和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N-DBPFP).亲疏水性方面,原水中弱疏水性组分含量最高,疏水性有机物的比例用DOC表征时超过80%.强疏水性组分含量最低但是强疏水性组分的THMFP最大,占总量的57.31%,而各组分的NDBPFP则相差不大.混凝试验表明,当采用聚合硫酸铁(PFS,4 mg·L-1)和聚丙烯酰胺(PAM,0.4 mg·L-1)处理丹江口原水时,强化混凝效果最好,可实现较为有效的去除浊度(76.33%)、DOC(25.57%)、UV254(37.78%)及THMFP(23.16%).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既有水厂升级改造与工艺的优化运行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4.
汪鲁  贲伟伟  李彦刚  强志民 《环境科学》2018,39(4):1739-1747
建立了两套小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一套作为污泥臭氧原位减量系统,另一套作为控制系统.通过两系统的长期运行(90 d)考察了污泥臭氧原位减量工艺对9种典型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恩诺沙星和阿奇霉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进水中目标抗生素的存在(9种抗生素各100 μg·L-1)并未对活性污泥去除COD、总氮、氨氮和总磷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污泥臭氧原位减量系统出水中目标抗生素浓度在运行期间保持相对稳定,且与控制系统接近;但污泥中目标抗生素浓度则显著低于控制系统.质量衡算表明目标抗生素在两系统内的输入和输出逐渐达到平衡,臭氧降解和剩余污泥排放分别为减量和控制系统中目标抗生素的主要去除途径.污泥臭氧处理单元可以降解减量系统入水中83%的目标抗生素,而控制系统入水中82%的目标抗生素则随剩余污泥排放.因此,污泥臭氧原位减量工艺可以明显削减活性污泥系统中抗生素的排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35.
宁南山区林地土壤原位矿化过程中碳氮转化耦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倪银霞  黄懿梅  牛丹  赵彤  闫浩  蒋跃利 《环境科学》2015,36(9):3401-3410
为了解宁南山区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之一——人工林地土壤碳氮转化的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运用PVC顶盖埋管法进行1 a的原位矿化培养实验,每隔2个月采样,研究柠条、山桃、山杏林地中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氮、无机氮以及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和微生物固定速率在一年中的变化特征以及碳氮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原位培养过程中,61~120 d碳氮的变化最明显,主要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转化速率显著影响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MBN转化速率,且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柠条地培养一年后土壤微生物商(MBC/SOC)、MBN/SON显著升高,而且净硝化速率、净矿化速率显著大于山桃和山杏.  相似文献   
936.
研究了混凝法处理二次废水的效果。利用正交实验确定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助凝剂投加量、 pH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种类、投药量、助凝剂均为影响脱墨废水混凝效果的关键因素, PAC去除效果最好,混凝剂PAC投加量200mg/L,助凝剂PAM投加量3mg/L。  相似文献   
937.
印染行业产生的碱减量废水因其高COD和强碱性等特点难以处理。本研究利用含有钙盐的改良型混凝沉淀法和酸析法分别对某企业碱减量废水进行处理,并对药剂的选择、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H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8℃条件下,调节pH=10,CaC12最佳投加浓度6g/L,混凝后废水COD降低75%;调节pH=3,投加PAM进行酸析处理,COD去除率为77%,回收的TA纯度为92%。结合企业要求与废水特点,改良型混凝沉淀法为现阶段适宜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38.
采用烧杯混凝实验和Zeta电位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MCS)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混凝特性,考察了水力条件、pH值、混凝剂投加量和原水浊度对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效果受悬浊液pH值、原水浊度和CMCS投加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水力条件的差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所需CMCS投加量随pH值增加而增加,随原水浊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最佳CMCS投加量时,浊度去除率随着原水浊度的降低而降低。高岭土悬浊液pH为5、CMCS投加量在0.15.0 mg/L的范围内时混凝效果较佳,沉降15 min后剩余浊度降至10 NTU以下,去除率达到95%。吸附架桥和电性中和是CMCS的主要混凝作用机理,混凝反应条件不同时,起主导作用的混凝机理不同,CMCS对高岭土的混凝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39.
采用正交实验与单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混凝工艺去除地表水中甾体雌激素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可有效去除地表水中的甾体雌激素。pH值、混凝剂投加量、水温等条件对天然雌激素17-β雌二醇、雌三醇、雌激素酮和合成雌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去除效果均存在一定影响,弱酸性、低水温条件及适当增加混凝剂投加量均有利于雌激素的去除。当原水中雌激素初始浓度为0.051.0 mg/L时,在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投加量为20 mg/L左右,转速为500 r/min(2 min)+100 r/min(8 min),雌酮、17-β雌二醇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去除率为65%1.0 mg/L时,在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投加量为20 mg/L左右,转速为500 r/min(2 min)+100 r/min(8 min),雌酮、17-β雌二醇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去除率为65%90%,雌三醇的去除率较低,约15%。  相似文献   
940.
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生态调控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原位修复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生态调控措施对多氯联苯(PCBs)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添加石灰、翻耕、种植紫花苜蓿、种植水稻等修复阶段后,土壤中PCBs含量呈显著降低,平均去除率达86.9%;同时也降低了土壤中类二英PCBs毒性当量.对土壤PCBs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控翻耕与种植紫花苜蓿修复阶段,主要对低氯代PCBs进行降解去除;在种植水稻修复阶段,则主要降低了高氯代PCBs含量.结果还显示原位生态调控修复并未对土壤微生物生态产生较大影响.可见,该技术对于修复PCBs污染农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