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460篇
安全科学   90篇
废物处理   112篇
环保管理   117篇
综合类   1173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37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邢奕  谯耕  张闻涛 《环境工程》2012,30(3):31-33
介绍了一套混凝-反渗透工艺处理矿井废水的工艺,并对其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该项目日处理量3 000t。通过对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效果的研究找出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要点、需重点控制的参数和需改进的因素,并对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实践证明,该工艺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982.
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液池成像技术,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与表征.结果表明,原子力显微镜液池成像技术可以对混凝过程中的微絮体进行形貌表征和数字描述,并证实在实际印染工业尾水的微絮凝过滤试验处理过程中,微絮凝时间为2min,搅拌强度为100s-1时可以达到优化的处理效果.这也说明液池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反映混凝过程中微絮体的形貌变化特征,从而实现对环境微观界面过程的原位观测与表征.  相似文献   
983.
地下水三氯乙烯原位生物修复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下水三氯乙烯(TCE)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三氯乙烯(TCE)好氧共代谢和厌氧还原脱氯的降解过程,将地下水TCE原位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生物因素和工程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是指与TCE生物降解机理相关的因素,工程因素是指与场地修复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有关的因素.结果表明,目前生物因素研究较为成熟;工程因素的影响更为普遍,建立正确的场地概念模型对其修复的成败有重要作用.因此,TCE原位生物修复设计前应更注重对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条件的调查,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更准确的概化.  相似文献   
984.
对不同Al/SO2-4比及碱化度条件下PACl与SO42-的反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体系中总铝浓度及形态分布变化规律,测定了各沉淀/结晶产物的组成,并对其形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碱化度对PACl/SO42-反应体系有较大影响,随着碱化度(B值)的增加,沉淀/结晶的析出速率加快,结果析出物中OH含量逐渐增加,而SO42-/Al比率从0.45~0.30逐渐降低.各聚合铝水解形态与SO42-反应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为其混凝优势形态的分离纯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85.
根系分泌物是调节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和有机物分解等土壤生态过程有关键影响.为了解放牧条件下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和变化规律,在放牧管理试验样地上,采用原位草本根系分泌物收集法,在生长旺季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放牧停止后1 d和21 d取样(视为短期休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根系分泌速率.结果显示:放牧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在生长旺季正午的根系分泌平均速率(以C计)为851.29μg g~(-1) h~(-1).放牧停止后1 d,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的根系分泌速率无显著差异;而放牧停止后21 d,轻度放牧的根系分泌速率[(1 032.33±53.63)μg g~(-1) h~(-1)]和地上生物量增量显著高于不放牧,重度放牧则与不放牧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轻度放牧和适当短期休牧能够增加根系分泌速率,并可能通过正反馈作用刺激植物地上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986.
在传统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膜组件两侧设置以铁为牺牲阳极的电凝聚极板,构建电凝聚-MBR(SMECBR),以高浓度氮磷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连续运行不排泥的前提下,考察传统MBR、电凝聚-MBR(铁电极)和电场-MBR(石墨电极)中污泥特性和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 d后,传统MBR、电凝聚-MBR(铁电极)和电场-MBR(石墨电极)中MLSS分别从5.062,5.177,5.367 g/L变化为3.478,6.467,2.796 g/L,SVI从126.4,135.2,137.9 mL/g变化为237.2,88.2,236.1 mL/g;第1天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2.99%、87.11%和68.11%。电凝聚-MBR中能促进微生物生长,改善污泥性能,提高对磷的去除率。传统MBR与SMECBR的TMP到达40 kPa的时间分别为5.35 h和22.32 h,证明SMECBR能有效减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987.
为了探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环境安全问题,对污泥堆置场进行了原位固化处理试验。经过试验和监测分析表明:使用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后经过一个星期污泥强度达到100 kPa以上,含水率小于50%,重金属的浸出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如将原位处理后的场地作为一个污泥单独填埋场封场或污染场地修复的角度进行评估,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能够满足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88.
CaO对城市生活垃圾原位水蒸气气化制备富氢燃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提出了一种城市生活垃圾原位水蒸气气化制备富氢燃气方法. 在城市生活垃圾原位水蒸气气化过程中添加CaO,对CO2进行高温吸收,促进H2产生. 考察了n(Ca)/n(C)(CaO与垃圾原料中碳元素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及垃圾含水率等因素对H2产率以及气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n(Ca)/n(C)由0增至1.5,φ(H2)和H2产率(以w计)分别由25.89%、10.86g/kg增至45.90%、31.56g/kg;水蒸气的引入提高了CaO的碳酸化反应活性,促进了H2的产生,但当含水率高于39.45%时,则会降低产气品质;反应温度高于750℃时,虽能强化城市生活垃圾、焦油的热分解等反应产生更多的H2,但不利于CaO的碳酸化反应,最佳的操作温度为700~750℃;对固体残留物进行XRD和SEM分析可知,反应温度高于750℃会降低CaO的活性,不利于CaO对CO2的吸收. 以CaO为添加剂的城市生活垃圾原位水蒸气气化制备富氢燃气是一种有效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89.
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石墨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考察了NaCl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溶液初始pH以及铁碳投加量对废水中橙黄G脱色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对比了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与电化学混凝和内电解单独使用时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对橙黄G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高于电化学混凝法和内电解法,其中COD去除率高于后两者之和,说明两者的耦合是协同作用。FeSO4·7H2O的加入在提高脱色效果的同时,也改善了混凝沉降的作用,有助于后续泥水分离过程的顺利进行。最佳运行条件下橙黄G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8.3%和66.7%。  相似文献   
990.
挺水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环境功能的发挥及其根土和水土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界面的氧化还原异质环境是金属离子发生扩散、沉淀和溶解以及吸附和解析等许多瞬时过程的重要场所,这些过程对金属离子在固相和水相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获取金属离子赋存特征和定量评估大型挺水植物生长对其界面行为的影响,是了解金属离子在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利用高分辨率沉积物原位间隙水采样技术(Pore Water Equilibrators,Peeper)获得芦苇、香蒲和茭草3种挺水植物根际与非根际溶液中Al3+、Fe3+、Mn2+和Ca2+的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定量估算它们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中Al3+、Fe3+、Mn2+和Ca2+的含量较上覆水存在着明显的富集现象。其中Fe3+、Mn2+分布受大型挺水植物影响最为显著,且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富集效应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剖面垂向分布来看,Al3+含量的峰值靠近沉积物的表层,而Fe3+、Ca2+和Mn2+含量峰值出现位置相对较深存在于沉积物中下层。与无植被的对照区域相比,4种金属离子含量在植物根区附近显著升高(P〈0.05),其中Al3+、Fe3+和Ca2+受芦苇生长过程影响最为明显,其在根际孔隙水中峰值含量达18.3、513和5408μmol·L-1,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0、2.5及25.8倍,芦苇根际效应显著高于香蒲和茭草。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n2+在根区的分布受茭草影响最大,在根区孔隙水中浓度为21~97μmol·L-1较对照区的1.1~52.5μmol·L-1,平均浓度增加65%。受植物根区环境的影响,Fe3+和Ca2+在植物根区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其中茭草根区释放速率分别为(35.38±3.05)和(240.18±20.71)μmol·m-2·d-1较对照区增加10倍;另外湿地植物存在直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