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84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种植陆地棉原位净化污灌区土壤中镉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非食源性作物陆地棉应用于土壤中镉原位净化的可行性,选取华北地区城郊污灌区6块代表性陆地棉样地,运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R-ICP-MS),测定了土壤及陆地棉根系、秸秆、果壳、纤维、籽粒中消解态全镉含量. 结果显示:污灌土壤中w(Cd)平均值为247.26 μg/kg,已出现积累现象;陆地棉植株各组织中w(Cd)为果壳(199.1 μg/kg)>秸秆(171.8 μg/kg)>根系(122.9 μg/kg)>籽粒(107.8 μg/kg)>纤维(44.8 μg/kg);陆地棉植株地上部分w(Cd)的加权平均值为150.2 μg/kg,其富集系数(BCF)为0.612,转移系数(TI)为1.22;按陆地棉生物量(干质量)为36000 kg/hm2计算,种植一季陆地棉可使土壤耕作层中w(Cd)降低2.02 μg/kg,降低了0.82%. 陆地棉属非食源性经济作物,其地域适应性广,对土壤镉的耐性较强,在污灌区土壤镉的原位净化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2.
能接受必要的控制,并可设置重复的实验塘及原位生物是开展农药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理想选择,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农药生产者可彰地药剂毒性的缓冲能力,污染管理者可获得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不良影响的信息。本文根据现有资料从池塘设计和建造、规格、生物构成,测定参数和结果分析等方面有对该测试系统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73.
采用前置硫化法合成制备硫化纳米铁,研究其与过硫酸盐对硝基苯的联合降解效果,检测反应前后溶液中铁离子和TOC浓度变化,对反应前后的S-NZVI进行表征,分析S-NZVI和PS对NB的联合降解机制.以纳米硅胶溶液为胶结剂,以PS为活性成分,制备缓释PS溶胶,注入砂柱中扩散形成凝胶,与S-NZVI构成S-NZVI/PS组合反应带,研究其对模拟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S-NZVI能够高效去除NB并生成大量苯胺(AN),S-NZVI被PS氧化产生的Fe2+与PS组成活化过硫酸盐,对AN具有较好的降解和矿化效果.当NB浓度为100mg/L、S-NZVI和PS的投加量分别为0.5,2.5g/L时,NB去除率达91%,AN出水浓度为1.96mg/L,TOC去除率达64.09%.反应后S-NZVI的主要铁氧化产物为Fe3O4和FeO(OH).反应带实验结果表明,S-NZVI/PS组合反应带可有效去除地下水的NB并高效消减NB还原产生的AN,当进水中NB浓度为100mg/L,流量为0.4mL/min,注入S-NZVI含量为1200mg/L的浆液200mL,二氧化硅含量为30%、PS含量为12.5%的PS凝胶4.8g时,S-NZVI/PS组合反应带7d内对AN的去除率最高达97.6%,NB当量累计去除率为83.7%.  相似文献   
374.
针对BTEX污染问题,在传统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依托特殊微生物的,能够进行原位再生的生物活性炭并对其处理效率进行研究。从被苯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样本中提取了微生物样品,经过筛选训化后保留了3株菌种B-01、B-02、B-03。利用生物滴滤法将微生物固定在椰壳活性碳上制成生物活性碳(BAC),通过人工模拟的BTEX废气研究BAC再生效应对于处理BTEX废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株菌种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最适反应温度为30℃,通过持续喷淋营养液,活性碳上挂载的菌种能够在35 d内保持活性。所制备的BAC对乙苯的吸附能力最强,乙苯去除率可达98.75%。BAC在低负载情况下BTEX去除率最高可达98%。通过微生物挂膜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为降低石油加工废气处理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5.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进入降水有三种途径:①自身起凝结核作用形成云雾水;②降水对云下二氧化硫的冲刷;③降水对云下硫酸雾、硫酸盐气溶胶的冲刷。云下硫酸雾、硫酸盐、二氧化硫是大气中硫的三种含量高而且稳定存在的化学状态,在柳州地区它们对降水酸度贡献的估算值分别为52.4%、3,6%、18.7%,对降水中总硫的贡献分别为10.2%、15.1%、14.9%。柳州地区云雾水对降水总硫的贡献约30%左右。   相似文献   
376.
为解决水体中沉积底泥的内源污染释放问题,亟需高效底泥修复技术。硝酸盐为底泥微生物的电子受体,可通过反硝化作用氧化底泥的黑臭物质,是极具潜力的底泥修复剂。为探明硝酸盐在实际工程中的修复效果和潜在问题,结合实验室模拟和实际修复工程,分析了投加硝酸钙颗粒对黑臭底泥原位修复的环境过程。结果表明,投加硝酸钙缓释颗粒产品能显著提高底泥氧化还原势能(以Fe(II)/Fe(III)表征),促进黑臭物质转化,实际硫化物氧化率达85.2%,使得底泥由黑转黄,最终实现修复目标。同时,硝酸钙修复底泥的过程不受上覆水水质影响,且因修复过程消耗了大量底泥耗氧物质(硫化物和易降解有机质),使水体整体复氧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钙离子的加入使磷素以较为稳定的钙磷形态转化,能改变水相总磷的归趋(TPSedCaN < TPCK,p < 0.01)。然而,由于反硝化产气增加了底泥孔隙,增加了泥水界面表面积和污染物扩散通量,故在修复初期存在底泥污染物和硝酸盐向其浓度较低的水相扩散,产生了一定风险,而实际上这也有利于泥相污染物的加速释放。因此,建议在可控工程段,联合覆盖法阻断污染物扩散或联合曝气加速水相污染物氧化,以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最优的底泥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77.
为提高垃圾填埋场覆盖层CH4氧化能力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对基于CO2和CH4浓度比的碳原子守恒法进行了优化。应用优化后的方法对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覆盖层CH4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覆盖层表面CO2和CH4释放通量比在春夏季较高且变动范围较大,而秋冬季则相对较低且稳定;覆盖层CH4氧化速率和氧化率均表现为秋冬季远低于春夏季,监测Ⅰ区(封场时间为2003年)和监测Ⅱ区(封场时间为2009年)覆盖层CH4氧化速率(以C计)平均值春夏季分别为1 569.89和1 054.47 mg/(m 2·h),秋冬季分别为171.13和333.02 mg/(m 2·h);监测Ⅰ区和Ⅱ区CH4氧化率平均值春夏季分别为79.69%和44.83%,秋冬季分别为7.54%和11.33%;填埋时间较长的监测Ⅰ区覆盖层的CH4氧化能力〔全年平均值为911.7 mg/(m 2·h)〕大于监测Ⅱ区〔全年平均值为707.5 mg/(m 2·h)〕。应用优化后的方法得到的覆盖层CH4氧化速率和氧化率的变化规律与文献报道相符,该方法对垃圾填埋场覆盖层CH4氧化能力的估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78.
浅议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干旱环境监测》2008,22(3):174-178
简要介绍了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沿革,包括物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和原位处理法,着重阐述了目前研究最多的原位处理法,即原位物化法、原位生物法和反应性渗透墙技术。并提出应该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379.
龙庚  龙步明 《化工环保》2011,31(5):418-422
以不同n (Al )1 n (SiO 2 )的Al -SiO 2 介孔材料为吸附剂处理电解锰废水,并利用中卜组合设计法研究电解锰废水中锰离子与铬离子(包括铬(!和铬(")的相互作用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n (Al )1 n (SiO 2 )为1:1 的Al -SiO 2 介孔材料为吸附剂,当吸附剂加入量...  相似文献   
380.
井内气体吹脱技术(IWVS)修复目标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它通过向污染区地下水井中注入空气,把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气体吹脱出来至地表进行处理。文章主要介绍了真空气化井技术、密度对流井技术、套管循环井技术和臭氧氧化喷射循环井技术四种类型,并阐述了各技术的原理,指出修复井可以诱导地下水修复行为向三维循环方向发展是井内气体吹脱技术的关键,因此场地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污染物特征将是该技术具体实施的主要考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