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林蓓蕾 《环境教育》2010,(10):38-41
厦门作为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是摆在厦门人民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全民低碳行动"得到厦门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12.
文章基于大气超级站和常规空气监测站的实时在线数据,从臭氧前体物的分布、光化学反应、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等方面,对2020年5月13日厦门发生的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与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日(O3-8h为172μg/m3)气温较非污染日高1~2℃,紫外辐射显著增强,相对湿度降低9%~32%,风速升高1m/s,有利于本地臭氧光化学生成。污染期间,大气环境VOCs以烷烃、卤代烃、醛酮类和芳香烃为主,表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和机动车排放源等贡献。非污染日和污染日的风速和O3呈正相关性,R2分别为0.295和0.675;后向轨迹模型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表明:11-12日扩散条件较差,夜间残留O3浓度较高,而13日受来自长三角地区携带O3及其前体物气团入海后回流向福建沿海地区传输的影响,叠加了本地光化学生成臭氧,导致臭氧轻度污染超标。  相似文献   
3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314.
概述了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性能,我国最长的西气东输新疆轮南至上海管线工程的概况及进行,沿线各地对天然气进行了准备与利用情况,分析了输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15.
西苕溪流域土地利用对氮素输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位于太湖地区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view3.2的水文模拟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进行子流域划分和典型小流域选择,通过对2000年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在2004年分3次(7月、9月、12月)监测了各个小流域出口的总氮浓度,用以表征流域氮素输出强度.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了小流域氮素输出的时空变化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影响.结果表明:各个小流域氮素输出差异很大,空间上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的趋势,时间变化上,西苕溪流域中下游的小流域氮素输出7月>9月>12月,上游地区的小流域则与之相反,这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有关.多个小流域的对比分析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氮素输出的影响更大.流域内林地面积比例越大,氮输出强度越小;相反,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和居民地比例增大将带来氮素输出增大的后果,而氮素输出的强度似乎与流域面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316.
为明晰不同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西鄂尔多斯21个植被与土壤调查点,筛选出7类主要的灌丛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收获法对灌丛地上生物量进行研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鄂尔多斯灌丛地上生物量介于9.55~1105.46 g·m-2之间,平均值为162.48 g·m-2;不同行政区域灌丛地上生物量大小顺序为盐池县>鄂托克前旗>灵武市>鄂托克旗>同心县>永宁县>青铜峡市>平罗县>惠农县;此趋势与各区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表现为鄂尔多斯西缘和宁夏中部地区高,宁夏北部地区低的分布特征。不同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介于33.72~648.10 g·m-2,平均为156.97 g·m-2;乌柳(Salix cheilophila)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到648.10±96.78 g·m-2,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小,为33.72±7.65 g·m...  相似文献   
317.
移动监测法测量厦门春秋季近地面CO2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丽  邢振雨  穆超  杜可 《环境科学》2014,35(5):1671-1679
移动监测对研究城市近地面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移动监测车,利用二氧化碳测量仪、粉尘仪及小型气象站,在春秋季共选取14 d,沿厦门不同功能区,在每天不同时间段(09:00~12:00、13:00~16:00、22:00~01:00)进行了CO2与颗粒物(PM)浓度及气象参数的监测,并分析了春秋季不同时段下各功能区近地面CO2空间分布特征以及CO2与颗粒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监测期间,路线从北部的坂头水库背景区经郊区进入市中心最终在城市南部边缘沿海干道结束,CO2浓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间市中心高沿市中心向两边边缘处降低的结构,不同功能区CO2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受城市交通,工业,人类活动等排放,地面植物/作物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繁忙区(仙岳路/厦禾路/嘉禾路,477.33μmol·mol-1±6.11μmol·mol-1)高于商业居民区(杏林/思北,454.95μmol·mol-1±5.45μmol·mol-1)高于自然风景区(文屏/环岛路/演武路,441.01μmol·mol-1±6.24μmol·mol-1)高于耕地(农田,436.79μmol·mol-1±1.87μmol·mol-1)高于山体林地(坂头水库,434.06μmol·mol-1±0.31μmol·mol-1);②监测期间春季平均CO2浓度为452.04μmol·mol-1±20.24μmol·mol-1,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4月12日的嘉禾路路段(市内交通繁忙区)为533.10μmol·mol-1,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4月10日的坂头水库路段(远离市区,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水库周围有大量植被,可认为监测过程中的背景区域)为413.25μmol·mol-1.秋季平均CO2浓度为451.80μmol·mol-1±21.56μmol·mol-1,其中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11月19日的厦禾路路段(市内交通繁忙区)为526.45μmol·mol-1,最小值出现在2012年11月20日的坂头水库路段为415.01μmol·mol-1.这符合Idso等在1998年提出"城市CO2岛"的现象;③不同时间段CO2浓度表现出夜晚时段(22:00~01:00)高于上午时段(09:00~12:00)高于下午时段(13:00~16:00),阴天普遍高于晴天,且不同功能区CO2浓度在夜晚时段(22:00~01:00)和白天时段(09:00~12:00和13:00~16:00)的差异不同,春季的差异范围为-0.66~29.48μmol·mol-1,秋季的差异范围为-4.01~33.69μmol·mol-1;④市区CO2浓度与周围郊区存在差异,市区CO2浓度均高于郊区;⑤移动监测主要受道路车辆排放的影响,CO2浓度与PM2.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3,P<0.01).  相似文献   
318.
319.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及其山前地区的上新统与下更新统之间虽然为整合连续沉积,但两者岩相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推论本区强烈隆起的时代为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初。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之间的构造运动使山前地区的上新统和下更新统发生褶皱变形,并与中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山体强烈上升,本区山地发生第一次冰川作用。晚更新世发生两次冰川作用,其规模是晚期小于早期。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强烈干旱化,湖面退缩、大湖解体,一些外流水系变为内流水系,高原植被出现半荒漠—草原—荒漠的演替过程,此时昆仑山北坡黄土发育。  相似文献   
320.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流域营养盐输出估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为合理估算流域非点源污染营养盐输出负荷,针对广泛使用的输出系数模型方法,通过实测数据推算获得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氮磷营养盐输出系数,并同时考虑流域降雨的空间差异,对模型结构进行了改进,并与GIS实现融合,构建半分布式的输出系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氮磷营养盐输出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西苕溪流域TN输出负荷为2 121.3 t,TP输出负荷为49.3 t,这为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具有很好的时空尺度适宜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