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9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90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17篇 |
废物处理 | 103篇 |
环保管理 | 199篇 |
综合类 | 2003篇 |
基础理论 | 312篇 |
污染及防治 | 565篇 |
评价与监测 | 29篇 |
社会与环境 | 45篇 |
灾害及防治 | 1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31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试验研究了螺蛳壳、鱼骨以及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当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C0为20 mg·L-1、pH值为7、T为303 K条件下,螺蛳壳投加量为4 g·L-1时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在36 h时达最大值86%;鱼骨投加量为2 g·L-1时,在不存在钙离子的情况下鱼骨对磷酸盐的去除率较低,当反应时间为5 h时仅为36%左右;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磷酸盐,特别是较短时间内(12 h以内)其去除能力明显优于单独投加螺蛳壳或鱼骨,投加量为6 g·L-1时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在12 h时达最大值96%。pH值,水中共存的Cl-、SO42-、Na+、K+和Mg2+对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去除水中磷酸盐的影响较小,HCO3-会抑制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而Ca2+则会促进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螺蛳壳和鱼骨混合物对水中磷酸盐的主要去除机制包括螺蛳壳和鱼骨对磷酸盐的表面吸附作用以及钙磷化合物沉淀作用。鱼骨可以为钙磷化合物沉淀的异质成核提供核心,促进钙磷化合物沉淀的生成;螺蛳壳和鱼骨所释放出来的钙离子可以为钙磷化合物沉淀的形成提供钙源。 相似文献
2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氮、磷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氮、磷污染的来源和环境效应,强调了富营养化现象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探讨了不同水体类型中氮、磷含量的差异,突显了不同环境背景下污染物去除的复杂性;阐述了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以及联合工艺等。通过市区污水处理厂、农村地区污水治理以及工业废水治理等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氮、磷去除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而有助于促进氮、磷去除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3.
为深化对酸雨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腐蚀机理及时效性能演变机制的认识,论述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腐蚀机理;归纳总结了已有酸雨侵蚀混凝土理论模型;梳理了酸雨单因素作用、酸雨-环境因子耦合作用、酸雨-荷载作用及酸雨-环境因子-荷载作用4种环境下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演变过程的最新进展及研究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酸雨离子成分交互作用的酸雨腐蚀混凝土机理尚未清晰,已有酸雨侵蚀混凝土理论模型缺乏扩展性,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时效性能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室内加速试验规范尚未统一,且多忽略了实际混凝土结构承载状态及服役环境的复杂性及时变性,所获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依时变化规律仅适用于特定试验环境,同时由于试验工况单一导致试验数据匮乏,对混凝土-酸雨-环境因子-荷载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不足,仍需增设试验工况,扩大试验延度,加强混凝土细观结构演变及微观化学分析,进一步探索酸雨侵蚀混凝土机理,改进混凝土时效性能量化指标及评价体系,完善混凝土-酸雨-环境因子-荷载多场关联下混凝土时效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24.
铁改性海泡石除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廉价海泡石, 用氯化铁对其改性。研究铁改性海泡石对锑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氯化铁浓度、吸附时间、初始锑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锑的吸附影响较大,溶液初始pH影响不明显。在初始锑浓度50 mg/L,pH 6.8,5%氯化铁改性海泡石投加量为2 g/L,吸附90 min, 温度35℃下,吸附量可达21.6 mg/g。海泡石对吸附锑具有缓冲特性,溶液的初始pH值在3.1~10.1范围时,吸附后溶液的最终pH值为8~8.5。IMS吸附锑是放热过程。改性后海泡石比表面积增大,表面羟基数量增加,导致其吸附能力增强。通过XRD谱图并未发现铁晶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NCTS-M对中性兰染料的絮凝性能。通过测量絮体的Zeta电位以及对絮体进行彩色电视显微扫描初步探讨了该絮凝过程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30 mg/L,pH=6时,絮凝效果最明显,脱色率可达93.1%。其絮凝机理主要是压缩双电层以及高分子吸附架桥作用,以压缩双电层为基础。絮凝剂中镁离子在中性条件下对絮凝过程也起到了较强的助凝作用。 相似文献
26.
利用UVC去除低浓度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实验参数对苯的UVC去除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苯的去除率与苯的初始浓度、气体流量、相对湿度和氧气含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数据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苯的去除率的倒数与苯初始浓度、气体流量之间为线性关系;苯的去除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关系,最佳相对湿度值在30%~50%之间;苯的去除率随氧气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波长为185+254 nm的UV与254 nm的UV相比净化效果更为理想。还分析了苯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探讨了苯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27.
28.
铁碳微电解法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铁碳微电解法处理废水的作用机理,概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利用铁碳微电解法及其组合工艺对印染、造纸、焦化、炸药、制药等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实际的应用状况.提出了铁碳微电解法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大体方向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