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0篇 |
免费 | 274篇 |
国内免费 | 38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44篇 |
综合类 | 931篇 |
基础理论 | 131篇 |
污染及防治 | 294篇 |
评价与监测 | 34篇 |
社会与环境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832.
基于实测的湿法脱硫系统对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4座燃煤电厂5台不同容量机组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WFGD)系统进、出口烟气中颗粒物的实测,计算各电厂湿法脱硫系统对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WFGD系统对烟气中总颗粒物的去除效率介于46.00%~61.70%之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PM1的去除效率介于-12.61%~-1.58%之间,对PM2.5的去除效率介于-2.02%~8.50%之间,对PM10的去除效率介于42.63%~58.68%之间,对PM2.5及更小的亚微米颗粒的去除作用非常有限且波动较大,工况不佳易出现逆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833.
环境及营养条件对稀脉浮萍和紫背浮萍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稀脉浮萍和紫背浮萍为对象,对在不同光照、温度和培养液氮磷浓度等条件下生长的生物量氮和磷含量的系统分析,研究了环境营养条件对氮和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背浮萍和稀脉浮萍氮含量主要受培养液中氮浓度和温度的影响,低氮浓度和低温均可导致氮含量降低,氮浓度超过3mg·L-1,温度高于25℃时氮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光照强度变化对这2种浮萍的氮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紫背浮萍和稀脉浮萍磷含量会受培养液中磷浓度、温度和光照的影响.低温和低光照可导致磷含量降低,温度超过25℃,光照高于8000lx时2种浮萍磷含量则基本保持稳定;这2种浮萍的磷含量均随培养液中磷浓度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Monod方程来描述,其中紫背浮萍饱和磷含量高于稀脉浮萍. 相似文献
834.
采用GC-MS-DS联用技术鉴定出垃圾渗沥液中的9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有22种被列入我国和美国EPA环境优先控制的污染物的黑名单中。在距垃圾场最近的地下水中的含量和种类最多,离1000m处仍然存在有机污染物。利用铝土矿混凝及吸附方法,对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其中48.93%的有机物完全被去除,12.90%的有机化合物去除率达70%以上,20.43%的有机物去除率达50%以上,18.23%的有机化合物去除率达50%。 相似文献
835.
废砖块作为人工湿地填料的除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废砖块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磷素吸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废砖块适于湿地微生物的富集和植物的生长且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能力.通过构建以废砖块为填料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考察并初步探索了其对生活污水中磷素的去除效果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5 cm·d-1、运行时间为1 a时,湿地系统除磷效率在90%以上,且效果稳定;废砖块的吸附沉淀作用是湿地系统除磷的主要途径,而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吸收所起的作用不大;被截留磷素在湿地填料层中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对废砖块中的无机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废砖块中能与磷素发生沉淀反应的元素含量和其在废砖块中的化学形态是影响其吸附沉淀磷素作用途径的重要因素.因此,废砖块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构建过程中较为理想的填料. 相似文献
836.
837.
大红德永摇蚊种群生态在西湖氮磷循环中作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湖主要湖区设6个采样点,进行为期20个月的连续采样,对大红德永摇蚊种群生态进行了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测定这一种类24h排泄的NH3-N和PO^-3-P,估算该种群在西湖中的NH3-N和PO4^-3排泄率,探讨了这一种群在西湖富营养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8.
839.
为了更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络合态重金属离子且不添加任何絮凝剂,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重金属捕集剂聚-二硫代氨基甲酸铵(PADTC), 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元素分析和凝胶渗透色谱推测产物结构。考察反应时间, pH对重捕剂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6、反应时间为20 min时, Cu2+、Ni2+和Zn2+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246、234和227 mg·g-1;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络合剂的吸附影响, 其去除顺序为TA > CA > EDTA。在实际废水处理中, PADTC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FT-IR、SEM-EDS和XPS表征证实了PADTC对络合重金属的抓捕机理。使用PADTC从废水中去除重金属可能具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40.
在三电极体系中,研究聚苯胺修饰电极对高氯酸根离子的电化学去除。基于导电高聚物的电控离子交换特性,在其电化学扫描过程中高氯酸根能够掺杂进入到聚苯胺高分子链。在0.10 mol/L Na2SO4 (pH 4.0)电解液中电化学循环伏安扫描25 min,2 mg/L高氯酸根的去除率达96.5%;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去除率随高氯酸根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且溶液pH在3到5的范围内得到最优的去除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高氯酸根掺杂前后的聚苯胺膜,结合循环伏安图的分析提出高氯酸根去除过程中可能的反应机理:高氯酸根作为掺杂离子,随电位的改变在聚苯胺链中迁移。研究表明,基于聚苯胺的电控离子交换特性,可以开发一种绿色高效的高氯酸根去除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