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1486篇
安全科学   197篇
废物处理   74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2564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603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91.
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启动双室型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础上,研究了阴极溶解氧及外电阻对其产电性能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酸钠为阳极电子供体,硝酸钠为阴极电子受体,在25℃的环境温度下,采用先间歇后连续培养的方式,42d内成功启动了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在阴极进水含氧的情况下,氧和硝酸盐可共同用作阴极电子受体.在较小电流密度区域内,氧是阴极的主要电子受体,相应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6.0W/m3NC;电流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硝酸盐逐步变为阴极的主要电子受体,相应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0.9W/m3NC.外阻变化对COD去除及反硝化程度影响较小,阳极COD去除负荷维持在1.2kg/(m3NC·d)左右,出水NO-2-N保持在0.05mg/L以下;但外阻减小有利于提高阴极脱氮效果,外阻为5 Ω时NO-3-N去除负荷达0.111kg/(m3NC·d).  相似文献   
492.
为探寻西苕溪流域地下水中NO3--N的污染来源,对西苕溪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体的NO3--N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水化学与NO3--N同位素对其来源进行解析. 结果显示,西苕溪流域地表水的ρ(NO3--N)为1.07~3.45 mg/L,ρ(NO2--N)为0.15~0.35 mg/L;地下水中ρ(NO3--N)为3.24~15.31 mg/L,平均值达9.26 mg/L. 下游地区地下水的ρ(NO2--N)较高(0.26~4.25 mg/L),平均值达3.00 mg/L. ρ(NO3-)与ρ(Cl-)的关系显示,西苕溪地表水、地下水存在比较稳定的NO3--N输入来源. NO3--N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地表水的δ15N为7.0‰~16.7‰,说明上游NO3--N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中下游则主要受到农业施用化肥与人类生活污水二者的共同影响;地下水的δ15N为14.3‰~27.1‰,说明调查区域内的地下水受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可能更为强烈,另外,地下水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也是造成地下水δ15N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3.
针对BER(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的传质问题,设计了MBER(磁场-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对不同电流强度下BER和MBER中NO3--N,NO2--N,NH4+-N和TN去除或产生情况的对比,以及不同电流强度下电流利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在HRT为10 h,温度为25℃,进水pH为7.8,进水ρ(NO3--N)为30 mg/L的运行条件下,MBER对NO3--N的去除率高出BER13%~38%,MBER对TN的去除率高出BER 10%~30%.且MBER在电流强度为70 mA时就达到最高去除率,而BER则需要电流强度为80 mA时才能达到最高去除率.试验证明磁场的存在促进了BER反硝化,提高了电流利用效率,使得MBER可以在较低电流强度下达到优于BER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94.
通过2019年6—12月对相思江流域(临桂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污染初步溯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对氮磷质量浓度空间变化插值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氮磷污染严重,TN和TP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12 mg/L~14.744 mg/L和0.004 mg/L~0.452 mg/L,TN质量浓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TP两水期大致相等。研究区内非点源氮磷呈现出明显空间变异性,上游氮磷污染最为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中禽畜养殖和生活污水是流域内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495.
以赤水市旺隆边坡为工程实例,依据野外调查和地质分析成果建立平缓反倾红层边坡概念模型,并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贵州平缓反倾红层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旺隆边坡是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的典型平缓反倾红层边坡,差异风化和降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边坡的变形演化过程经历4个阶段:卸荷回弹、浅表生改造局部变形、裂隙扩展延伸、裂隙贯通深部蠕滑。变形破坏机制根据不同变形阶段划分为3种不同形式:压缩—拉裂—倾倒、风化剥落—坠落、蠕滑—压致拉裂。  相似文献   
496.
497.
潮白河再生水生态补给河道区浅层地下水氮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再生水与天然地下水水质存在差异,利用再生水生态补给河道区可能会带来环境风险.引温济潮工程已运行10余年,为研究再生水长期河道入渗下不同位置地下水氮组分的演化特征与机制,收集近11年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监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将地表水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选择典型地下水监测点分析氮组分的演化差异,并利用Cl-计算混合比得出地下水中目标成分的计算浓度,初步推测地表水入渗后发生的氮转化,并选取DO、TOC、底泥、水文地质条件等环境指标分析证明.结果表明:①地表水明显分为3组,包括减河、土坝以北潮白河段、土坝以南潮白河段,各组间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水质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再生水的氮、磷含量及水体流态.②再生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或黏土层较厚有利于氮的去除,减河和土坝以北潮白河段地表水中的NO3--N流经包气带时通过反硝化与同化作用衰减,NH4+-N通过吸附与硝化作用得以去除,入渗后未引起地下水中的氮浓度明显增加.③而土坝以南潮白河段,河道补水后翌年地下水位抬升并趋于稳定,长期地表水入渗使底泥的氮和有机质含量升高,使得该断面于2013年后达到适宜的碳氮比而发生有机氮矿化作用,由于包气带较薄,生成的NH4+-N较少吸附于土壤介质中,易随水流入渗而引起地下水中ρ(NH4+-N)升高.研究显示,再生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或黏土层较厚可有效去除氮组分,但部分地区包气带较薄且发生有机氮矿化作用会增加地下水的氮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98.
499.
500.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O3)浓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究O3与气象因子的关联特征以及O3的周期性特征,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2013—2018年我国O3和气象因子数据.结果表明:①2013—2018年中国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ρ(O3-max-8 h)〕第90百分位数呈上升趋势,增速为2.6 μg/(m3·a);ρ(O3-max-8 h)高值区(≥180 μg/m3)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高值区范围在华北平原地区呈扩大趋势,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缩小趋势.②ρ(O3-max-8 h)短期和季节分量的贡献在空间上呈“互补”的分布特征.短期分量的贡献(75%)在东南沿海地区最高,在内陆大部区域较低(< 30%);季节分量的贡献(15%)在东南沿海地区最低,在内陆大部区域较高(>60%).③在华北平原至长三角地区一带,长期气象因子变化是ρ(O3-max-8 h)升高的重要原因;而在华南、西南和东北区域,气象因子变化对ρ(O3-max-8 h)的影响并不显著.④ρ(O3-max-8 h)与温度、太阳总辐射量的相关性(r>0.86)均在四川盆地至湖北省一带最高,ρ(O3-max-8 h)与相对湿度在中部和西部区域呈正相关(r>0.64),ρ(O3-max-8 h)与风速在华北平原呈强正相关(r>0.89).研究显示,中国近地面O3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子与太阳总辐射量对O3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