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22篇
  免费   1754篇
  国内免费   7141篇
安全科学   1583篇
废物处理   984篇
环保管理   1762篇
综合类   17331篇
基础理论   2701篇
污染及防治   3617篇
评价与监测   543篇
社会与环境   221篇
灾害及防治   75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633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1071篇
  2020年   832篇
  2019年   995篇
  2018年   593篇
  2017年   625篇
  2016年   856篇
  2015年   1066篇
  2014年   1709篇
  2013年   1234篇
  2012年   1374篇
  2011年   1481篇
  2010年   1272篇
  2009年   1400篇
  2008年   1424篇
  2007年   1406篇
  2006年   1331篇
  2005年   1184篇
  2004年   1206篇
  2003年   1051篇
  2002年   842篇
  2001年   711篇
  2000年   580篇
  1999年   507篇
  1998年   475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319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其特点。着重分析说明了厌氧消化的原理以及处理生活垃圾的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几种国外常用的厌氧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淮阴市城区内大气污染源调查及不同高度主要大气污染指标的监测研究,分析了淮阴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基本趋势。结果表明,市区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分布及源强呈一定相关性,近地面的大气环境质量劣于高空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3.
F2H2混合菌群净化助剂厂废水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造育的F2H2混合菌嫩,处理助剂感谢 废水效果显著。提示了光台细胞F2H2菌群的结构和特性,为深度废水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4.
125.
通过对2014—2016年湖体水质中氮素质量浓度分析,结合出入湖总氮浓度、水量、湖体水生生态等影响因素,发现太湖水体中总氮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监测点位总氮为0.530 mg/L~5.51 mg/L,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明显。时间上,总氮浓度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低,且月均值变化曲线呈现出规律的正弦函数波形。空间上,总氮浓度大致表现出由西部湖区向东部湖区递减的趋势,呈现西部湖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湖心区﹥东部湖区。要改善湖体水质,不仅要切断污染源,而且要加强水生生态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26.
为了筛选蚕豆叶尖微核监测技术敏感材料,以二甲苯为污染物,对甘肃产的10个蚕豆品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蚕引8号微核出现率与二甲苯诱变剂浓度成正比,平均微核率差异极显著,是监测评价二甲苯污染的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27.
指出水产品代谢物的排出及没有被水产品利用的残饵是造成渔业养殖中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渔业污染物的生成情况,提出了渔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种核定方法:实测法、物料平衡法、经验系数法。  相似文献   
128.
针对甘肃火电机组燃煤煤质特点,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几种常用脱硫工艺在甘肃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并就选择二氧化硫控制措施时应注意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9.
印染废水的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针对上述特点,采用了厌氧水解酸化一生物接触氧化、气浮等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印染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最终出水基本达到无色,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4287-1992),处理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30.
滨州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真 《干旱环境监测》2006,20(4):215-218
重点研究了该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等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现状及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